"不必担心,我们会分步骤进行。"苏锦绣鼓励道,"先在小范围试验,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说干就干,苏锦绣安排人手从附近村庄雇佣了五十名壮劳力,按照图纸开始挖掘排水沟。她亲自在现场指导,确保每道工序都准确无误。
工程浩大,劳力众多,很快就引起了当地官员的注意。京畿县令亲自前来查看,见苏锦绣竟要改良这片"废地",不禁摇头。
"娘娘,此地盐碱之毒,连野草都难生长,恐怕是白费力气啊。"县令忧心忡忡地说。
苏锦绣不以为意:"县令大人不必担忧,若成功了,这里将变成良田;若失败了,也不过是我一人的责任,与地方无关。"
见她如此坚定,县令也不好多说,只得告退。
转眼间,半个月过去,排水系统已经初具规模。苏锦绣命人从附近河流引水灌溉,开始第一次淋洗。清水流过盐碱地,带走了大量盐分,最终从排水沟流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苏锦绣取了水样尝了尝:"咸!这说明淋洗效果很好,盐分确实被带走了。"
连续淋洗三次后,她再次检查土壤:"盐分已经明显降低,但还不够。我们需要进行下一步改良。"
接下来,苏锦绣取出从空间带来的一种特制肥料,这是她根据现代配方制作的,含有大量有机物质和微量元素,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
"将这种肥料均匀撒在土地上,然后翻耕入土。"她指导道,"记住,一定要翻得深,让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
农人们按照指示操作,很快完成了施肥和翻耕。接着,苏锦绣拿出预先准备好的碱蓬和芦苇种子,开始在处理过的土地上播种。
"这些植物耐盐性强,根系发达,能进一步改良土壤。"她解释道,"我们先以这些植物为先锋,为后续粮食作物创造条件。"
种子播下后,众人只能耐心等待。苏锦绣几乎每日都会来查看进展,观察土壤变化和植物生长情况。
一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原本寸草不生的盐碱地上,嫩绿的芦苇和碱蓬破土而出,虽然生长不算茂密,但却顽强地活了下来。
"成功了!"年轻学生们欢呼雀跃。
苏锦绣却更加冷静:"这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成功是能种出粮食作物。"
又过了两个月,芦苇和碱蓬已长得相当茂盛。苏锦绣命人收割这些植物,并将其粉碎后翻入土壤作为绿肥。然后,她取出几种耐盐作物的种子,如高粱和特制的耐盐水稻,开始小范围试种。
"这些种子是我在空间里特别培育的,具有较强的耐盐性。"苏锦绣对研究小组解释,"但即便如此,它们的生长条件仍然比普通作物更为苛刻。我们要密切关注,随时调整种植方案。"
耐盐作物的生长情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每一天,都有专人负责观察记录,遇到问题立即上报。苏锦绣也时常亲临现场,检查土壤和作物状况,及时给出调整建议。
终于,在经过三个多月的精心培育后,试验田里的高粱和耐盐水稻开始抽穗结实。虽然产量不高,但对于一片原本荒芜的盐碱地而言,这已是奇迹。
"收获的季节到了。"秋风送爽的一天,苏锦绣站在田边,满意地看着金黄的谷穗,"让我们看看实际产量如何。"
仔细收割和计量后,统计数据令众人振奋:高粱亩产竟达到了一百五十斤,耐盐水稻亩产虽然只有普通水稻的六成,但考虑到这是在盐碱地上种植的,已经是极为可观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