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技术播种

"但改革才刚刚开始。全国还有大片土地和众多农户尚未接触到新农法。我需要你们,去往全国各地,将知识和技术带给每一个需要的人。这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份使命!"

学生们被她的话语深深打动,争相报名参加这项工程。最终,三百名优秀毕业生和二百名教职人员自愿加入技术输出的队伍。

为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和效率,苏锦绣决定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她召集农业专家,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编撰了一套详尽的种植指南,内容涵盖选种、育苗、移栽、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

这套指南不仅有文字说明,还配有大量插图,方便不识字的农户学习。同时,为解决文化水平低的问题,苏锦绣还创新性地设计了图解版本,只需按图索骥,即可掌握基本农技。

"这些农技指导手册要印制十万册,分发到每个推广站,确保每个村子都有一本可供参考。"苏锦绣对负责印制的官员说道。

除了书面材料,苏锦绣还组织编撰了一系列通俗易懂的农谚和歌诀,帮助农民记忆关键技术要点。如"谷雨前后,点插两行走"、"秧苗三叶,正当移栽"等,朗朗上口,易记易用。

随着准备工作的推进,第一批农技推广站开始在全国各地建立。每个推广站占地约五亩,包括办公区、育种区、试验田和培训场所。站内配备了完整的农具和种子样本,可供农户参观学习。

为了让各地农户亲眼见证新农法的效果,苏锦绣特意下令每个推广站必须建立示范田。一半采用传统方式耕种,一半采用新农法,让农户通过直观对比,认识到新技术的优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一批五十个农技推广站在南方率先建成,很快显现出显着成效。江南某村的示范田中,采用新农法的水稻长势明显优于传统方式,吸引了周边村庄数百农户前来参观。指导员们耐心讲解新技术要点,农户们听得如痴如醉,争相报名学习。

"我家祖祖辈辈种田,从没见过禾苗长得这样好!"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农激动地说道,"明年我也要试试这个新法子!"

看到农户们的热情反应,苏锦绣倍感欣慰。她随即下令加快推广站建设进度,并从农业学院抽调更多人手支援。

为了确保技术输出的质量,苏锦绣还设立了严格的考核机制。每个推广站每季度都要上报农户培训人数、技术推广面积、产量提升比例等数据,由专人负责检查核实。表现优异的推广站将获得额外奖励,激励大家更加努力工作。

同时,为解决偏远地区农户难以前往推广站的问题,苏锦绣创新性地组建了流动技术小队。每支小队配备三名指导员和一套完整的教学器材,走村入户,直接将技术送到农民家门口。

"技术要送到田间地头,让每个农户都能学得会、用得上。"这是苏锦绣反复强调的要点。

在技术输出过程中,苏锦绣也遇到了不少阻力。有些地方的守旧士绅出于私利,阻挠新农法的推广;有些地区的农户因循守旧,不愿尝试新技术;还有一些地方官员敷衍了事,推广工作流于形式。

面对这些问题,苏锦绣采取了灵活的应对策略。对于阻挠改革的士绅,她通过皇权施压,必要时甚至直接拿下其官职;对于不愿尝试的农户,她安排指导员以身示范,用实际成果说服;对于敷衍的官员,她派出暗访小组,一经查实立即撤换。

在苏锦绣的强力推动下,农技推广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短短半年时间,全国已建成一百二十个农技推广站,覆盖了三分之一的县域。新农法的推广面积达到三百万亩,直接受益农户超过五十万户。

一天,苏锦绣正在批阅文件,周伯匆匆进来报告:"娘娘,好消息!西北盐碱地改良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试验田的产量竟比普通农田还高出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