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欧阳瀚宇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走了进来。他身姿挺拔,气宇轩昂,手中拿着一份名单。那名单在他手中,仿佛承载着无数的希望。他快步走到纳兰暖玉身边,伸出宽厚的手掌,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那动作里满是关切与心疼,轻声说道:“玉儿,别太劳累了,来,看看这个。”纳兰暖玉闻声,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与疑惑。这几日为了筹备学堂的资金,她日夜操劳,眼睛里都布满了血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欧阳瀚宇将名单递到她手中,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耐心解释道:“这是我近日四处打听,寻到的几位饱学之士,他们都有志于教育,且各有所长,或许能为学堂所用。待科考选拔结束,所有达到秀才水准的读书人都可以成为全国大小学堂的老师,享受国家月俸待遇,到时候就不缺师资团队了。”他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在这略显压抑的房间里,如同一股清泉,流淌进纳兰暖玉的心里。
纳兰暖玉惊喜地接过名单,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这些日子的压力与疲惫在这一刻仿佛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她迅速起身,紧紧抱住欧阳瀚宇,声音略带哽咽地说道:“王爷,幸亏有你,若不是你这么用心,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欧阳瀚宇轻轻回抱她,在她发间落下一吻,那吻里满是宠溺,温柔地说:“傻玉儿,你我夫妻一体,为你分忧本就是我的分内之事。而且现在是皇上也认可准许实施了教育改革的方案,我们是在做为国为民的好事。”
为了节省资金,纳兰暖玉决定亲自带领府中的下人,对学堂的旧物进行翻新改造。她褪去平日里华丽的服饰,换上一身朴素的粗布衣衫,高高挽起衣袖,露出纤细却有力的手臂。她穿梭在下人之间,与他们一同劳作,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清理、修补,丝毫没有王妃的架子。烈日高悬,阳光炽热地洒在大地上,仿佛要将一切都点燃。纳兰暖玉的额头布满了细密的汗珠,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浸湿了衣衫,发丝也被汗水紧紧贴在脸颊上,但她浑然不觉,全身心地投入到改造工作中。
欧阳瀚宇心疼不已,只要一得空,就匆匆赶到学堂施工现场。他手里拿着一杯刚沏好的热茶,快步走到纳兰暖玉身边,递上茶杯,抬手轻轻为她擦拭额头的汗珠,满眼心疼地说:“玉儿,别太累着自己,有什么事,吩咐下人去做就好。”纳兰暖玉接过茶,喝了一口,顿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笑着说:“王爷,我不累,能为学堂出份力,我心里高兴。”
在两人的共同努力下,京都新式学堂终于逐渐建成。崭新的校舍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朱红色的大门庄严肃穆,门上的铜环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对知识的尊崇。走进学堂,整齐的桌椅摆放得井然有序,阳光透过明亮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映出一片金黄。墙壁上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字画,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望着这一切,纳兰暖玉眼中满是憧憬与期待,嘴角微微上扬,勾勒出一抹幸福的笑容。欧阳瀚宇走到她身边,轻轻揽住她的腰,与她一同望向远方,说道:“玉儿,等学堂开学,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传来,这里肯定会成为国家的希望之地。”纳兰暖玉靠在他的肩头,感受着他的温暖与力量,微笑着说:“是啊,王爷,我们一起期待桃李满天下的那一天。”
在这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伟大事业中,纳兰暖玉与欧阳瀚宇的爱情愈发深厚,像一坛陈酿的美酒,越久越香醇。他们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属于他们的传奇,也为国家的未来铺就了一条充满希望的光明道路。每一块砖瓦、每一张桌椅,都见证着他们的付出与坚持,而这所新式学堂,也将成为他们爱情与理想的永恒见证。
科考的日子终于来临,京城瞬间热闹非凡。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们怀揣着梦想与抱负,从四面八方奔赴而来。他们或背着简单的行囊,徒步走过漫长的路途;或骑着快马,风尘仆仆地朝着京城的方向疾驰。一时间,京城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这些年轻的面孔上,洋溢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王爷欧阳瀚宇和王妃纳兰暖玉身着庄重的朝服,端坐在考场之上,神色威严而又不失温和。他们目光扫视着每一位考生,心中满是对国家未来人才的期待。在这场决定众多学子命运的考试中,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每一个评判都关乎着一个人的前途,更关乎着国家的教育大业。
考试期间,考场内安静得只能听见笔尖在纸上摩挲的沙沙声。考生们全神贯注地答题,有的眉头紧皱,陷入沉思;有的奋笔疾书,仿佛要将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股脑儿地倾泻在试卷上。欧阳瀚宇和纳兰暖玉在考场中来回巡视,他们仔细观察着每一位考生的状态,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
终于,科考结束,阅卷工作紧张地展开。欧阳瀚宇和纳兰暖玉与一众学识渊博的考官们日夜忙碌,他们认真审阅每一份试卷,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从文章的立意、结构到文采,都进行了严格的评判。经过数日的努力,成绩终于揭晓。
所有成绩优异的学生获准入仕途资格,他们满心欢喜,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这些佼佼者们即将踏入官场,为国家的治理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所有达到秀才标准的学生被聘用为全国各地新式学堂的老师,按照户籍常住地分配到当地新开的新式学堂出任老师。这一举措,让教育的火种在全国各地迅速点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经,穷苦书生们在昏暗的陋室中,伴着微弱的烛光苦读,寒来暑往,受尽生活的窘迫与旁人的冷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论调如阴霾般笼罩着他们,满心的才学似乎找不到施展的出口,未来一片迷茫。
可如今,随着这场教育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些仅能到达秀才标准的学生,幸运地被聘用到新式学堂当老师。他们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心中满是自豪与责任。而每个月能领取到国家拨款的月俸禄,更是让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这笔俸禄虽不算丰厚,却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原本艰难的生活道路,让他们得以安心教学,将自己所学倾囊相授。
成绩十分优异的学子,更是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们获准入仕途,踏入那威严的朝堂,开始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有了俸禄,他们不必再为生计发愁,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政务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
如今,全天下的书生们彻底摆脱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帽子。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新式学堂里,老师们用知识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梦想;朝堂之上,官员们以卓越的智慧推动国家的进步。他们终于找到了读书的用武之地,曾经无数个日夜的寒窗苦读,那些在困倦中坚持、在挫折中奋进的岁月,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完美的回报。
皇帝慕容枫听闻此次科考选拔人才的结果以及教育普及的初步成效,龙颜大悦。他对本次教育改革选拔人才和全国教育普及十分满意,在朝堂之上,对欧阳瀚宇和纳兰暖玉大加赞赏,称赞他们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各地新式学堂的陆续开学,全国穷苦人家的孩子们也有了走进学堂读书的机会。他们穿着朴素的衣衫,带着对知识的渴望,踏入了充满希望的学堂。课堂上,老师绘声绘色地讲解着知识,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时而提出问题,时而认真思考。
一时间,全国兴起了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乡村,都能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书院里,学子们热烈地讨论着学术问题;街头巷尾,人们也开始谈论着教育的重要性。书店里,各类书籍供不应求;文人墨客们纷纷举办诗会,交流创作心得。
欧阳瀚宇和纳兰暖玉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们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场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他们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不断完善教育体系,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而努力。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支持教育,国家也在这股教育的热潮中,逐渐走向繁荣昌盛,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