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作“里有热,表无寒”。“里有热”自是白虎汤的适应证,“表无寒";则提示无白虎汤的使用禁忌证,这一修改,可供参考。”
“当然也有个别医家认为,“表有热,里有寒”是指热痹,关节有红肿热痛,因为关节在四肢体表,这就是表有热;而热痹在里并无一般意义上的热邪,所以可以说里有寒。”
“而《伤寒论》原书第176.条是放在两条风寒湿痹证治的原文之后的,将其看成是热痹,并非没有道理,何况用白虎汤加减来治疗热痹也是有效的。”
“我们学习《伤寒论》的最好方法是,以方测证,因为古代的文字是在竹片上书写,难免有丢失或者漏失,又或者有错别字等。所以才会有校正。”
“我们知道,白虎汤,白虎汤,虎者,金兽也,以说明石膏、知母的辛寒,可谓甘寒的重剂,是用于胃热弥漫的证,如果不是邪热充斥,表里俱热,都不可用啦。”
“那现在许多报道都是说用白虎汤治疗热痹,是不是表里俱热呢?”
中医科的另一个医生也问叶青云。
“那倒不然,白虎汤治疗热痹是以关节红肿热痛为主要辩证要点,不必拘泥于里热是否炽盛。”
";白虎汤大家应该很熟吧,白虎汤中用石膏,知甘粳米四般熬,津伤口渴与烦热,气弱加参力更饶。";
“方中生石膏味辛甘寒,辛可以解肌,甘可以守中,寒则能清热,故白虎汤可以清解表里上下内外之热,尤以治胃热弥漫见长。知母苦寒而润,既能清热,又能滋阴养液。“
”知母与石膏相配,既清阳明独盛之热,又能养护津液。炙甘草、粳米,甘温益气,滋养后天化源,又可以监制石膏、知母之寒凉,使其清热而不损脾胃之阳,共成辛寒清热之重剂。“
张树清问叶青云,“叶医生,那白虎汤真的那么出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