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饥荒野史实录

一些意志不坚定的村民,在张二麻子的蛊惑下,竟然动起了歪心思。他们拿着棍棒,朝着外乡人围了过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你们要干什么?我们只是来讨口饭吃,没有恶意啊。”外乡人惊恐地喊道。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赵铁柱和陈夫子带着一群年轻人赶了过来。

“都住手!他们也是可怜人,我们怎么能欺负他们呢?”赵铁柱大声喝道。

在赵铁柱等人的阻拦下,村民们才渐渐冷静下来。最终,大家决定让外乡人在村里暂时住下,一起想办法度过难关。虽然日子依旧艰难,但在这一刻,人性的善良战胜了丑恶。

日子一天天过去,饥荒终于有了缓解的迹象。政府的救济粮终于运到了李家庄,村民们看着那一袋袋白花花的大米,激动得热泪盈眶。

“感谢政府,感谢党!”村民们欢呼着,声音在村庄上空久久回荡。

有了救济粮,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孩子们又开始在村里嬉笑玩耍,青壮劳力们也开始重新耕种土地,为未来的生活努力奋斗。

张二麻子看着大家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愧疚。他主动找到王寡妇,归还了之前偷走的玉米面,并向她道歉。

“王嫂子,我错了。以前是我鬼迷心窍,您大人有大量,就原谅我这一次吧。”张二麻子低着头,诚恳地说。

王寡妇看着张二麻子真诚的样子,心中的怨恨也渐渐消散。“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只要以后你能好好做人就行。”

在这场大饥荒中,李家庄的人们经历了人性的考验,见证了丑恶与善良的较量。他们明白了,在困难面前,只有团结一心,坚守善良,才能战胜一切。而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才是人性善良得以绽放的土壤。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家庄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与活力。人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而那段童年的记忆,将永远铭刻在他们心中,成为他们珍惜现在、努力奋斗的动力。

救济粮的到来,本应是全村人的希望之光,可未曾想,这竟成了新一轮纷争与丑恶的导火索。负责分发救济粮的是村里的保长孙富贵,这人平日里就有些贪小便宜,在这权力突然集中的时刻,私欲更是迅速膨胀。

分发现场,村民们排着长队,眼中满是期待。孙保长却拿着个小本子,故作姿态地清了清嗓子:“大家都听好了,这救济粮可是按人头分,都别乱插队,谁要是不听话,可就别怪我不客气。” 可实际上,他早已在心里打起了小算盘,那些平日里给他送过礼、和他关系亲近的人家,都被他悄悄记在本子上,准备私下里多给一些。

排在队伍中间的赵四,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家里人口众多,本指望这次救济粮能让一家人度过难关。可眼瞅着前面几户人家领的粮食明显比规定的多,他忍不住站出来说道:“孙保长,这分发粮食咋不公平呢?俺家几口人都快饿死了,您不能这样偏袒啊。” 孙保长脸色一沉,不耐烦地回道:“赵四,你少在这瞎嚷嚷,这粮食怎么分我心里有数,再闹可就没你的份儿了。” 赵四又气又急,却又不敢再吭声,只能眼睁睁看着不公平的事情发生。

还有些村民为了能多领一点粮食,不惜对孙保长阿谀奉承,甚至不惜拿出自己仅存的一点值钱物件去贿赂他。而那些老实本分、不懂这些歪门邪道的人家,只能默默忍受着不公平的待遇,在饥饿中继续挣扎。

在饥荒和不公平的双重压迫下,许多家庭开始摇摇欲坠,走向破碎。刘大强一家原本是村里幸福美满的典范,可如今,却因为饥饿和生活的压力,矛盾不断激化。

刘大强的妻子秀兰,每天都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发愁,看着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她的心里就像刀绞一样。一天,她实在忍不住对刘大强抱怨道:“你这个当爹的,就不能想想办法多弄点吃的回来吗?孩子们都快不行了。” 刘大强本就因为在外寻找食物屡屡受挫而心情烦躁,听到妻子的抱怨,一下子火冒三丈:“我能有什么办法?这饥荒年头,能找到一口吃的就不错了,你还在这说风凉话。”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越吵越激烈,最后甚至动起手来。孩子们吓得躲在角落里,哭个不停。

这场争吵过后,刘大强和秀兰之间的关系变得异常冷淡。刘大强觉得妻子不理解自己的难处,秀兰则觉得丈夫没有尽到责任。渐渐地,刘大强开始经常夜不归宿,在外和一些同样处境的人混在一起,喝酒解愁,家里的事情更是不闻不问。秀兰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想办法寻找食物,身心俱疲。

最终,秀兰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带着年幼的孩子回了娘家。刘大强望着空荡荡的家,心中满是悔恨和无奈,可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曾经幸福的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

尽管生活充满了绝望,但仍有一些人在黑暗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和善良。陈夫子依旧每天在村里的破祠堂里给孩子们上课,他告诉孩子们:“知识是永远不会被饥荒夺走的财富,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一定会有希望。” 孩子们虽然饿得有气无力,但还是认真地听着陈夫子的每一句话,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对未来的渴望。

小主,

赵铁柱和他的伙伴们,也没有因为救济粮的到来而放松。他们知道,这只是暂时的缓解,未来的日子依然充满挑战。于是,他们开始尝试着改良种植方法,希望能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收获更多的粮食。他们四处寻找适合本地生长的作物种子,请教村里的老人们种植经验,每天都早出晚归,不辞辛劳。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新的种植方法并不容易掌握,有时候因为天气原因或者病虫害,辛苦种下的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但他们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尝试,一次又一次地总结经验。他们的坚持和努力,感染着村里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信心。

就在大家几乎要被绝望吞噬的时候,又一个好消息传来。政府派来了农业专家,帮助村民们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专家们带来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优质的种子,还对土地进行了改良。他们耐心地给村民们讲解种植知识,手把手地教大家如何操作。

在专家的指导下,赵铁柱和他的伙伴们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他们种植的作物获得了丰收,村里的粮食逐渐多了起来。村民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生活也慢慢走上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