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顿时被吓到了。
不用猜都知道,一旦唐军骑兵休息好了,围住前后两个城门,他们便成了瓮中之鳖,凭借他们这点人数,绝对守不住新安县城。
于是,在唐军骑兵到新安县城下的数量超过千骑以后,新安县城内的羯族守军士兵,他们从另一个城门弃城,紧跟在洛阳羯族骑兵后方,一起败逃往洛阳城。
当唐军骑兵发现新安县城已经是一座空城的时候,守军已经不知道跑出去多少里了。
唐军骑兵自然没有兴趣去追杀弃城败逃的不到两百新安县羯族守军,他们只是趁机不费一兵一卒占据新安县城。
占据了新安县,再往东四十多里便是函谷关。
函谷关其实经历过两次迁移,如今的函谷关并不是战国时期秦国建立的那个函谷关。
战国时期,秦国在崤函古道上建立函谷关,做为关中的东部门户,但后来秦国又建立了潼关,函谷关作用大大减小。
西汉时期,汉武帝废弃旧函谷关,往东一百多里建立新函谷关。
东汉时期,因为定都洛阳城,函谷关从拱卫关中的门户,变成了需要拱卫洛阳城,因此又再次往东迁移数十里,函谷关彻底从关中东部门户,变成了洛阳城的西侧门户。
小主,
攻打函谷关并不着急,毕竟唐军主力还在弘农郡城下呢,解决完弘农郡到新安县一片区域的全部战事,唐军主力再从弘农郡城行军到函谷关城下,才会考虑攻打函谷关。
黾池那边基本上已经解决,除了五千一百多羯族步卒,总共跑了一千二百多,一千一百多羯族骑兵,跑了一百多。
值得一提的是,羯族大将军石虎从洛阳城派过来接应弘农郡羯族守军的六千羯族骑兵,他们虽然接应到了一百多弘农郡羯族残骑。
但是在与追击的一千左右唐军骑兵迎面厮杀了一会,加上且战且退一路的损失,足足损失了五百多骑。
六千骑过来接应,接应到一百多骑,反倒因此损失五百多骑,相当于六千骑从洛阳城过来,再回到洛阳城的时候,却只有五千六百骑左右。
自二月下旬,唐军行军到黄河北岸,开始搭建浮桥过黄河,羯族军队阻击唐军过河,战事第一次发生。
到现如今五月底,整整三个月零八天时间。
前后各场战事,羯族一方有弘农郡两万守军,黾池一百四十多守军,运粮沿黄河逆流而上的三百六十多羯族士兵,从洛阳城西进过来接应弘农郡羯族守军的六千羯族骑兵,还有唐军围困弘农郡城期间,从弘农郡出到洛阳城传递消息的羯族斥候,有一部分是属于洛阳城序列的羯族斥候,有一百二十多骑。
羯族一方先后卷进战事的兵力有两万六千六百多。
前前后后,总共被唐军歼灭一万八千七百多,其中包括斥候在内的骑兵一千八百多骑,步卒一万六千九百多。
唐军方面,过黄河的时候,伤亡七十多人。
围困弘农郡城期间,拦截从弘农郡城到洛阳城来回传递消息的羯族斥候,伤亡三十多。
歼灭从弘农郡城派到黄河岸边打算接应粮草的五千羯族士兵时,伤亡三百七十多。
一路追击围歼从弘农郡城弃城败逃的一万三千九百多羯族士兵时,这一路上伤亡一千零几十人,全部伤亡一千五百多,其中骑兵九百多,步卒接近六百。
伤亡比例超过了十一比一。
之所以出现这么悬殊的伤亡比,主要是两场大战事。
其中五千羯族士兵夜晚出城跑到黄河岸边想要接应粮草,却突然被唐军突袭,本身羯族士兵体力就消耗很大,又不成阵型的一下子被击溃,整场战事完全没有激烈厮杀。
还有便是一万三千九百多羯族士兵弃城往洛阳方向逃窜,也是被唐军突袭夹击,战时也不成阵型,且羯族士兵被围在城内超过三个月,除了前面十天,后面从来没吃饱过,早就饿瘦了,战斗力减弱。
种种原因,弃城的一万三千九百多羯族士兵也是一触即溃。
尤其是被唐军骑兵紧紧咬在身后,一路追到黾池的羯族士兵本身人都快走不动路了,十成战斗力剩不到两成,又被两个唐军骑兵军团近万骑兵前后夹击,瞬间一触即溃,完全是被单方面屠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