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山穷水尽的石虎

还有就是驻守士兵以后,在那里的士兵需要后勤补给。

唐军的后勤补给全都依赖常建新从现代时空直接提供,而时空通道这头的载体是刘绍,不可能说让刘绍定期来回往这几个关隘跑。

刘绍作为主帅,那样做事容易被敌军探知,并且针对性做出行动,对刘绍本人而言危险性太大。

刘绍不亲自定期往这几个关隘来回跑一趟,那么就得派遣普通士兵定期从大营运输补给过去,运输过程又得分掉一部分兵力。

如果是六个月前刚兵临洛阳城下的时候,就分兵去攻占这几个关隘。

首先唐军的力量就分散了。

其次,那个时候双方比拼粮草的消耗战才刚刚开始,洛阳城内羯族守军不可能弃城而逃,自然不需要为了阻止洛阳城内羯族守军大量败逃出洛阳盆地而去攻占洛阳周边的几个关隘。

而当下是什么情况。

一支隐藏在洛阳城外的五千羯族精锐骑兵被全歼,洛阳城内羯族守军尝试出城作战也被歼灭近五千人,意味着唐军需要对付的敌军一下子就少了一万。

如此一来,唐军分散几千兵力出去,问题便相对不会那么大。

另外,洛阳城内羯族守军已经被围了超过六个月,这一次又是隐藏在城外的一支精骑突袭唐军大营,又是城内守军意图大规模出城作战。

无不说明城内粮草快要耗尽了。

眼下距离最终分出胜负不远了,应该需要防范到时候敌军大规模溃逃,尽可能将洛阳城内羯族守军全部歼灭!

刘绍同意张信的提议,很快分出五路兵马,同时前往攻占伊阙关、大谷关、轩辕关、孟津关、旋门关。

每一路兵马都由一个营的步卒与一个队的骑兵组成,总共是一千零三十多人。

预计付出伤亡攻下来以后,还能有九百到一千人驻守。

无论是伊阙关、大谷关、轩辕关、孟津关、旋门关,还是最开始便被唐军攻下来的函谷关,都是为了拱卫洛阳城而建立,而非防备洛阳城。

甚至为了防止出现叛变,有些关隘从洛阳方向去攻击,不比去攻击一座近乎没有城墙的城镇困难多少。

洛阳城内的羯族大将军石虎也需要尽可能的集中力量在一处,而且也怕被唐军各个击破,所以不敢留守过多兵力在伊阙关、大谷关、轩辕关、孟津关、旋门关等关隘。

五个关隘加在一起的羯族守军士兵都不到两千人,平均每个关隘不过三百多人,还都不是精锐。

从洛阳城过去这五个关隘,最远的是旋门关,有一百三十多里,其余四个都在百里以内。

三天时间,刘绍陆续收到捷报,五个关隘全部被攻了下来,总共伤亡近四百人。

值得一提的是,分兵出去以后,洛阳城外的唐军总兵力降到了五万以下,只还剩四万九千三百多人,其中骑兵三万一千多,步卒一万七千多。

洛阳城内。

小主,

羯族大将军石虎也陆续得到洛阳周边各关隘被唐军攻占的消息,这让他脸色更加阴沉。

原本数日前的那一战,就已经是他急迫之下的冒险了。

过去十多年,他在战场上很少在没有足够把握的情况下冒然出击,而数日前那一战,他却是在连两成把握都没有的情况下选择出击。

不错,数日前石虎下令隐藏在城外的五千羯族精锐骑兵突袭唐军大营,以及城内守军尝试出城作战,整体的取胜把握,石虎连两成都没有!

那一战的失败,董超与五千骑兵都完全没了消息,石虎只能当是全军覆没了。

而城内出去的也留了近五千条性命在外面。

事实上,城内出去的守军,损失并不是近五千,而是超过五千!

因为进城的士兵之中也有不少伤兵,比如中了一两支箭矢,但箭矢插中的并不是要害,当时人还能走还能跑,还能自己回到城内。

羯族守军可没有唐军对伤兵的救治手段。

身上中了一两支箭矢的羯族士兵,后续流血过多,或者伤口感染,死亡的比例远比唐军伤兵要高。

同时,城墙上弓箭手对城外唐军射箭,唐军弓箭手时不时也会回应一些箭矢到城墙上,几处城门楼总计伤亡四十多人。

才三天时间过去,城内便死了近百伤兵,后续还会死一些。

预计最终城内守军士兵数量会降低到八万三千以下。

原本城内形势就很紧迫了,数日前那一战失败,无疑加重了形势的紧迫。

城内库存粮草数量越来越少,就算石虎宁愿直接率军出城与唐军决战,也不愿意把士兵饿瘦导致综合战斗力下降。

然而,唐军骑兵在各个城门外监视。

最主要是唐军还有一支重甲骑兵。

他想要率军直接出城与唐军决战,那也得唐军愿意等城内守军出城,愿意决战才行。否则大军才出城没多少人,唐军重甲骑兵就冲上来了。

城墙上弓箭手无法阻击唐军重甲骑兵靠近城墙,而出城的士兵数量还少的时候,哪怕匆忙组成军阵,也挡不住唐军重甲骑兵的冲锋,无法掩护更多守军士兵从城内出来。

哪怕是夜晚出城,双方士兵的视野都被漆黑夜色限制,混战在一起的话,甚至会分不清敌我。

可是唐军未必就需要冲上来混战,只要一支千人的唐军军阵逼近密集射箭,同样能把出城的羯族守军射得一片大乱,最终还是做不到全军出城与唐军决战。

总之,唐军明显是避免与城内羯族守军决战,选择继续与城内羯族守军这么消耗下去,大家继续比拼粮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