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府试进行时

当朝首辅 有所 1241 字 11天前

这个符号是开篇的引导语,暗示一句话的开篇,就像后世的开头空两格一样,这个符号,就是这个作用,王青云看的时候也是一股凉气涌上心头。

和路策的问迹又问心不同,这道题完全就是两个字:刁钻,根据这个符号写文章,首先立意就是问题。

至于其他的题目就是普普通通了,对于王青云来说完全没有压力。

王青云没有着急作答,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区分就在第一道题目,如果第一道亮眼,大概率就能通过第一场,如果有上帝视角的话,就会发现所有人的表现都是惊人的一致:凝眉沉思,考场寂静的就连一个虫鸣声都没有,监考官吏坐在大堂上老神在在地饮茶。

因为时间还早,王青云也不着急,花费不到一个时辰就将第一题之外的题目全都在草稿纸上答完了,至于第一题,硬骨头要留在最后啃。

至于第一题,王青云也不由得陷入沉思。

这个题目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最初的意思就是指开篇,突出一个“先”字,尤其是能被记录在书中的大多都是至理名言,就像论语,孟子,所以,立意才是这个题目的难点所在。

王青云心思百转,王青云突然想到苏轼的一句话,随即落笔就写,这还是大学时候出去考察的时候看到的一篇碑文,放在此处正合适,既符合此时的考题,又符合王青云的心境。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故申、吕自岳降,傅说为列星,古今所传,不可诬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是气也,寓于寻常之中,而塞乎天地之间。卒然遇之,则王、公失其贵,晋、楚失其富,良、平失其智,贲、育失其勇,仪、秦失其辨。

……”

王青云决定出大招,语不惊人死不休,第一句破题就要将人镇住。

王青云前世也是被第一句所感染,这才将全文给看了又看,也就是这一世强横的记忆力,否则能不能写出来还是两说。

至于苏轼的文章能不能过府试王青云也毫不担心。

第一句破题就是全文的核心,破的也是读书人的心,大致意思就是:一个平常人能成为世世代代的榜样,一句话能被天下人效法。这都是由于他有顶天立地的造化,关系到事物兴盛衰亡的命运……。

如果细读的话甚至有一点指摘圣人之嫌,不过毫无否认的是,这仍然是一篇雄文。

王青云越写越顺畅,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更上一层,笔不加墨,文不加点,一蹴而就。

王青云写完,时间也到中午,王青云放好笔,沉思片刻,细细回味文章是否有不妥之处,写的时候王青云就已经将不合适的部分全部做了修改,更适应大魏的现实情况和历史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