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6章 势在必行的义务教育

辽东,昌黎。

关羽等人回归,北方近乎全部人口,尽数迁移到辽东一地。

好在早先积攒的粮食足够用了,各项发展条件平稳。

大批的百姓前往北方三江郡开荒,其中汉民涌入,地区的稳定性更为增加。

时间来到7月,蒙古西征时间早就过去,段尘亲自前去,将张飞和太史慈迁移回归,随行的还有大批早先北宋的文书典藏,乃至于一批愿意跟随的儒者。

当然,他也不忘将一批立功的蒙古将士子女带回来。

这批儒者数量达到了两三万,其中三阶居多,四阶五阶无数,虽然其没有胆气,但却也达到了在辽东生存的条件。

段尘的某项计划,或许也迎来的开展的时候。

【义务教育】

当这个话题再次的摆在众人面前时,文臣一方一言不发,武将却基本表示认可。

简雍、郭嘉、徐庶等心腹重臣表示支持,但北境世家,辽东世家,甚至新从并州迁移的部分并州豪族,就有些心情复杂了。

反对吗?

或许可以,但段尘并非所谓的良善之辈,先是屠杀辽西,而后屠杀辽东,关羽在并州之时,不仅仅杀鲜卑,投奔鲜卑的北方豪族,也基本全部斩杀,那叫一个凶狠。

如此雄主,他们又有什么能力反对。

可是不反对呢?

【文士】这道传承了几百年的体系,自光武开始,一直掌控在各大世家手中,现在所谓的义务教育,可不仅仅是培养寒门那么简单,而是要给庶民百姓读书。

其中代表的政治寓意,可就更为浓厚了。

培养庶民人才?培养之后呢?必然是要重用的,但资源就这样,庶民得到了,世家就没有了。

早先的辽东,或许还有些所谓派别,大多数官员都是察举而来,而之后呢?

世家都明白的所谓隐性规则,察觉差谁呢?

所谓: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如今推行【义务教育】那察举制真的就又继续推行下去的可能吗?

谁也说不出来。

但现在很显然的一点是,这位主公的盘子够大,基本盘够足,世家或许构成了他的基础骨架,却并非其血肉和关键器官。

辽东的经济基础来自于自耕农,来自于华夏工业,来自于屯田异族,但就偏偏不来自于世家庄园。

辽东的上层建筑有段尘心腹,有华夏探索者,也有寒门士子,甚至有辽东书院的,辽东工业大学的,辽东军校的。

但偏偏,两派世家占据的越来越少了。

这是局势,是新的经济基础取代上层建筑的趋势。

到了这个时候,近200万百姓迁移,段尘手中掌控的民众力量达到了大多数,工人、市民百姓、自耕农、异族自耕农,军队这些新兴的力量,需要一个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