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恩格尔系数
殿内一片寂静,其他官员们纷纷投来理解与动容的目光,他们深深明白杜如晦这番话中的心酸与此刻的喜悦。
李世民的眼神中满是关切与感慨,他微微叹了口气,说道。
“克明,你为我大唐殚精竭虑,才落下这病根。如今有这眼镜能改善你的目力,实乃天佑我大唐。”
他神色坚定,转头看向长孙无忌。
“无忌,这眼镜之事,必须尽快进行研究,朕要让每一位为大唐付出心血的臣子,每一个辛勤劳作的百姓,都能享受到这神奇物件带来的便利。”
......
大清。
雍正把玩着手中的眼镜,饶有兴趣的说道。
“这倒是比我大清的眼镜要轻了许多。”
“而且瞧着这做工,也是极为精巧。”
雍正微微眯起眼睛,眼中流露出一丝赞赏之色。
“这镜架的设计,贴合脸部,佩戴起来应是十分舒适。而且这镜片,视物清晰,比之朕所用的那些,确实要好上不少。”
说着,雍正将眼镜放好,对一旁的小太监说道。
“交给噶达洪,让内务府好好分析一下,看看我大清能否制作这种品质的眼镜。”
史料记载,雍正皇帝所佩戴的眼镜多达 35 副,这些眼镜由内务府造办处奉命专门制作。
他不仅在皇宫、圆明园等宫殿中放置眼镜,还在出行时的座驾里也备有眼镜,方便随时取用。
其实在清朝,眼镜的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不仅有本土制作的眼镜,也有从国外进口的眼镜。
清朝宫廷中就有专门为皇室成员制作眼镜的机构或工匠。
一些民间的眼镜作坊也开始出现,能够生产出不同款式和度数的眼镜,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而且,清朝时期,虽然没有现代精确的验光设备,但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度数参考标准。
工匠们会将镜片的厚度和曲率与一定的度数范围相对应,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判断方法。
顾客在试戴过程中,需要观察远处和近处的物体,如墙上的字画、手中的书籍等,然后告诉工匠哪一副镜片能让他们看得最清楚、最舒适。工匠会根据顾客的反馈,不断更换镜片,进行微调,直到顾客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