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穿越到南宋时期37

随着明教在南方经济腐蚀行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元朝官员被拉拢,为明教在南方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也为后续的计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傅斯年深知,人才是最重要的。

明教在各地设立招募点,以救济百姓、传授武艺为名,吸引了众多有志之士。在一个偏远的村庄,年轻的李风听闻明教的义举,满怀热血地前来投奔。

“我想加入明教,我要为推翻元朝出一份力!” 李风眼神坚定,语气铿锵。

负责招募的明教弟子打量着李风:“你可知道加入明教意味着什么?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李风坚定地点点头:“我知道,我不怕吃苦。我从小就被元朝的官兵欺压,我恨透了他们。”

就这样,李风加入了明教。在明教的训练营地,他与其他新加入的弟子一起,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每天天还没亮,他们就被训练营里面的公鸡打鸣声叫醒,开始进行体能训练。先是长跑,沿着崎岖的山路奔跑数公里,锻炼耐力。之后是负重行军,每个人都背负着沉重的沙袋,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小主,

白天,他们学习各种兵器的使用技巧。长枪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教官教导他们如何正确握持长枪,如何发力刺出,以及在战场上如何灵活运用长枪与敌人周旋。

大刀则注重力量和技巧的结合,练习劈、砍、撩、挑等基本招式,还要学习如何在混战中保护自己,攻击敌人。弓箭的学习更为复杂,不仅要掌握拉弓的力度和角度,还要学会根据风向、距离等因素调整射击方向。

晚上,他们还要学习兵法和战术。教官会讲述历史上着名的战役,分析其中的战略和战术,教导他们如何在战场上排兵布阵,如何利用地形优势,如何与队友配合。同时,他们还会学习如何侦察敌情,如何传递情报,以及如何在敌人的包围中突围。

除了武艺和兵法,明教弟子还要学习明教的教义和宗旨,培养忠诚和正义的品质。他们会聆听明教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激励自己为了推翻元朝统治、恢复汉人江山而努力奋斗。

在训练过程中,李风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出色的天赋,逐渐脱颖而出。他的长枪技艺日益精湛,在与其他弟子的切磋中,常常能取得胜利。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李风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骑兵。

他骑着矫健的战马,手持长枪,在训练场上威风凛凛。像李风这样的弟子还有很多,他们共同组成了明教的步兵和骑兵队伍,为推翻元朝的统治积蓄着力量。

不仅如此,为了能更好地提升士兵们的战斗力,明教也会传授基础的内功心法-《全真心法》,该心法虽进展缓慢,但不会出现走火入魔的风险,非常适合打基础的士兵们,这也算是对他们的奖励,他们之后有望迈入高手的行列。

明教深知科举是打入元朝内部的重要途径,于是精心挑选了一批饱读诗书、忠心耿耿的人才参加科举。

张铭自幼聪慧,熟读经史子集,被明教选中参加科举。在科举考试的考场上,张铭沉着冷静,奋笔疾书。他的文章文采斐然,观点独到,很快就引起了考官的注意。最终,张铭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地方官员。

进入官场后,张铭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身份。他积极与其他官员交往,逐渐融入了这个圈子。一次,他得知一位蒙古高官正在为自己的儿子寻找老师,张铭便毛遂自荐。凭借着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口才,他成功地成为了蒙古高官儿子的老师。

在与蒙古高官的接触中,张铭巧妙地收集着各种情报,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高官的思想。他时常向高官讲述一些历史上朝代更替的故事,暗示元朝若不改变,也将面临同样的命运。

除了张铭,明教还派出了秀才出身的赵康参加科举。赵康虽然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在科举考试中,他凭借扎实的学问,成功考取举人。

成为举人后,赵康在地方上积极结交各方人士,为明教收集情报。他利用自己的身份,与当地的富商、乡绅建立联系,通过他们了解元朝在地方上的统治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