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陈方平(陈小俊)上前一步,他的脚步虚浮,仿佛踩在空气上。他声泪俱下地说道:“杨大春,你还我命来!你为了一己私欲,买通他人杀害我,如今还想逃避罪责吗?我在阴间受尽折磨,都是拜你所赐!”说着,他伸出双手,做出要抓杨大春的样子。
杨大春看着 “陈小俊” 的模样,心中一震,脸色开始变得苍白。但他还是嘴硬地说:“你…… 你别装神弄鬼,我不认识你。”
袁守城(阎王爷)再次拍响惊堂木,说道:“大胆杨大春,还敢狡辩!地府自有地府的规矩,今日便要让你原形毕露!”
随后,他施展法术,让周围的烛火瞬间摇曳得更加剧烈,整个 “阎王殿” 内刮起一阵阴风,吹得杨大春的衣服猎猎作响。杨大春的额头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他的眼神中开始露出恐惧。
唐陞(陆判)在一旁冷冷地看着他,手中的毛笔在纸上随意地划动,仿佛在记录着他的罪状。陈方平继续哭诉着杨大春的恶行,每一句话都像一把刀子,刺进杨大春的心里。
在袁守城、唐陞以及陈方平的步步紧逼下,杨大春的精神防线逐渐崩溃。他的双腿开始发软,身体也微微颤抖起来。
终于,他瘫倒在地,哭喊道:“我认罪,是我买通那些地痞杀了陈小俊,我还给了城隍好处,让他在阴间也不让陈小俊好过。我错了,求阎王爷饶命啊!”
得到杨大春的认罪供词后,唐陞和袁守城立刻将此事上报。在阳间,杨大春被押送到了专门的审判场所。
审判当日,整个秦州城都轰动了,百姓们纷纷前来围观,都想看看这个作恶多端的杨大春得到应有的惩罚。
此时的县衙大堂,气氛格外凝重。县令身着官袍,一脸严肃地端坐在案桌之后,两旁的衙役手持水火棍,整齐站立,威风凛凛。大堂之上,高悬着 “明镜高悬” 的匾额,在烛光的映照下,散发着一种庄严的气息。
杨大春被带到堂前,他双腿发软,几乎站立不稳。县令重重地一拍惊堂木,大声喝道:“杨大春,你可知罪?” 杨大春 “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连连磕头,哭喊道:“大人,小人知罪,小人罪该万死啊!”
县令目光如炬,盯着杨大春,说道:“你且将犯罪经过从实招来,若有半句假话,定让你吃尽苦头!”杨大春颤抖着声音,将买通地痞杀害陈小俊,以及贿赂城隍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县令听后,脸色铁青,怒声说道:“如此恶行,实在是天理难容!来人,将杨大春押入大牢,等候发落!” 杨大春被衙役们拖了下去,他的哭喊声在县衙内回荡。
按照唐朝的法律,这样重大的案件需要层层上报。县令立刻整理好案件卷宗,派人送往州府。州府官员在接到卷宗后,仔细审阅,又进行了一番调查核实,确认杨大春罪行属实。随后,州府将案件继续往上呈交,直至送到了中书令的案头。
中书令是唐朝重要的决策官员,他对这起案件十分重视。他召集了相关官员,共同商议对杨大春的判决。官员们纷纷发表意见,一致认为杨大春的行为严重触犯了法律,必须严惩。
最终,中书令同意了秋后问斩的判决。这个判决结果又层层传达下来,当县令接到判决时,他深知这是对正义的维护。
与此同时,袁守城与唐陞商议已定,决意亲入阴朝地府解决陈小俊的冤案。二人施展无上仙法,周身泛起一层柔和而神秘的光芒,这光芒不仅护住他们的肉身,更抵御着地府中那令人胆寒的阴森之气。
光芒闪耀间,他们一步踏出,周遭空间瞬间扭曲,眨眼间便出现在地府的边界。踏入地府,一股彻骨的寒意扑面而来,仿佛无数细小的冰针,直直地往骨髓里钻。
举目四望,浓稠如墨的黑色雾气弥漫在天地之间,这些雾气仿若有生命一般,缓缓流动、缠绕,其中隐隐有光影闪烁,似是无数冤魂在无尽的痛苦中挣扎徘徊,发出微弱而凄厉的呼喊,让人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