荫桓不经意地说:“哦,经济条件这么好,你父亲官薪并不高吧?难不成你父亲有捞钱的法子?” 这句话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剑,瞬间刺痛了李准的心。
李准一听,顿时眉头紧皱,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不悦。他立刻反问道:“那我问你,你们家在京城经济条件也不错,钱也是捞来的?”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和不满,对荫桓的质疑感到十分生气。
荫桓没想到李准反应这么大,愣了一下,苦笑说:“其实,我们家在京城只是中偏下水平。我爷爷常说,做官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做官。” 他的脸上露出一丝尴尬和无奈,试图解释自己的无心之失。
李准依然有些激动地说:“说得太好了!其实我父亲县令的官俸并不高,只够一家人勉强糊口。但我们在老家四川邻水县开办有煤铁矿、造纸厂,家里还有鸡鸭场、渔场,经营得不错,每年分红是我父亲薪俸的十几倍。你说我父亲还用得着丧尽天良、费脑筋想歪点子去捞钱吗?”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父亲的维护和自豪,同时也表达了对官场腐败现象的厌恶。
荫桓见李准真的生气了,连忙解释道:“我只是随口一问,没别的意思,你别往心里去啊,李准。”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歉意和诚恳,希望能得到李准的谅解。
李准看荫桓的样子,也觉得自己可能反应过度了,稍微平复了一下情绪,说:“我知道你可能没恶意,但这种话还是不要轻易说,毕竟关乎长辈的名誉。” 他的语气中既有对荫桓的宽容,也有对长辈名誉的重视。
荫桓点点头,说:“是我不对,我以后会注意的。李准,你父亲真了不起。我若考试两次不中,就会放弃,走捐纳这条路。不过这官场的路可不好走,你若高中,以后还得多靠你提点我呢。”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李准父亲的敬佩,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李准拱手诚恳地说:“你比我更聪明,肯定能考中的。” 他的语气中充满了对荫桓的鼓励和信任,展现出他的善良和友好。
荫桓说:“咱们不要互相吹捧了,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吧。靠捐纳得来的官衔,又有什么真本事呢?我还是想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我才不走捐纳这条路呢。” 末了,他再补充一句:“李准,你会反对捐纳入仕吗?”
李准刚准备表明自己的态度,突然想起父亲曾无意中提及的一件往事,这件事似乎与捐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心中一震,意识到自己的回答或许会对未来的人生道路产生重大影响。在这关键时刻,他该如何抉择?他的决定又会如何改变他与荫桓的关系,以及他在官场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