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准母亲王桂花初至海阳,便被这异乡的气候所困扰。海阳的温润潮湿与家乡的干爽截然不同,强烈的气候差异让她身体的水土不服症状愈发严重。先是足部肿胀,连行走都变得艰难,接着口舌溃烂,饮食也成了折磨。最终,她被病魔缠上,陷入重病之中。
父亲李铁船心急如焚,带着母亲遍访当地的中西名医,四处寻医问药。在医生们的悉心治疗下,母亲的病情虽有所好转,得以暂时脱离危险,但在治疗过程中,因过度使用辛凉之药,她的气血严重受损,身体元气大伤,从此落下病根,变得虚弱不堪,此后的日子都在病痛的阴影下度过。
时光匆匆,不到一年,李铁船接到调任通知,前往揭阳县担任县令。 一家人举家迁至县城渔湖都后,王夫人的病情却并未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好转,反而日渐加重。尤其是从海阳前来的路途颠簸,以及揭阳潮湿的海洋空气,都像是一把把利刃,不断侵蚀着她本就脆弱的身体。
尽管父亲李铁船又四处延请名医为母亲诊治,可病情却毫无起色,每况愈下。 王夫人心中明白,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她看着自己唯一的儿子李准,满心都是对家族未来的担忧。
于是,她多次劝说丈夫李铁船纳妾,希望能延续家族的香火,也能在自己离去后,有人照顾李铁船的生活起居。李铁船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同意了妻子的请求。
不久后,他娶了年轻貌美的杨氏为二夫人,杨氏正值青春年华,年龄与李准相仿。
这一年冬十二月,李准的次女梅荪呱呱坠地,为这个饱经风雨的家庭带来了新的喜悦,全家人沉浸在新生命诞生的欢乐之中。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母亲临终前,特意把李准叫到床榻前。此时的她,已经虚弱得口不能言,但她的眼神却坚定地看向一旁的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是李准刚到广东那年,邻水李氏一族因为生计艰难,无奈将他遗弃。王夫人见他年幼可怜,心生怜悯,在两个儿子的建议下,将他收养,视如己出。王夫人一生实际上只生育了一儿一女,但她却收养了两儿一女,她的慈悲仁爱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李准读懂了母亲眼神中的含义,他暗暗发誓,一定要照顾好这个弟弟,让他平安健康地长大成人。可后来,随着家庭经济条件逐渐优渥,李准的公务也日益繁忙,他渐渐疏忽了对弟弟的管教。多年后,弟弟的种种表现让李准大失所望,曾经的誓言仿佛成了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让他满心愧疚。
早在母亲病重之时,李准就已经修书至邻水老家,与大伯父和舅舅取得联络。大伯父是当地有名的医生,医术精湛。收到消息后,大伯父心急如焚,立刻带着家乡对症的良药,马不停蹄地赶来广东救急。然而,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等他们历经千辛万苦赶到揭阳时,已经是秋日八月。可命运弄人,王夫人已于一个月前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四十二岁。
王夫人一生笃信佛教,在生前就嘱托家人,在她去世后,请和尚来做法事,为她超度。按照四川老家的习俗,李准需要为母亲守灵七七四十九天。在守灵的日子里,首七时子女们要昼夜守在灵柩旁,片刻不离;从次七到七七,每逢七日,都要虔诚地烧香磕头,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