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杨玉环向李隆基提出发展大唐文化的想法后,各项举措便在有条不紊地推进着。而这宫廷诗会,作为文化发展计划的重要一环,承载着众人对大唐文化繁荣的殷切期望。
为了筹备这场诗会,杨玉环可谓煞费苦心。她亲自带领着宫女太监们,在宫廷花园中布置场地。花园里,繁花似锦,绿草如茵,正是举办诗会的绝佳之地。工匠们依照杨玉环的指示,精心摆放着桌椅,桌椅皆选用上等的木材,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尽显皇家的奢华与典雅。在花园的四周,还悬挂着彩色的灯笼和丝绸彩带,微风拂过,彩带飘动,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与此同时,邀请名单也在紧锣密鼓地拟定中。杨玉环不仅邀请了朝中那些以诗词闻名的大臣,如张九龄、李白等,还特别邀请了后宫中颇有才华的妃嫔们,以及长安城内声名远扬的文人墨客。每一份邀请函都制作得极为精美,上面用金色的丝线绣着花纹,字迹工整秀丽,透露出对受邀者的尊重与期待。
终于,诗会当日来临。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如宝石,给这场诗会增添了几分祥和的气息。受邀的宾客们纷纷身着华丽的服饰,怀着激动的心情步入宫廷花园。大臣们身着官服,气宇轩昂;妃嫔们则穿着五彩斑斓的宫装,仪态万千;文人墨客们身着长衫,风度翩翩,尽显儒雅之气。
众人来到花园,看到这精心布置的场景,纷纷发出赞叹之声。“杨妃娘娘真是用心了,如此美景,实在是让人诗兴大发啊!” 一位留着山羊胡的文人墨客,手持折扇,轻轻摇着,感慨道。
“是啊,能在这宫廷之中参加如此盛会,实乃我等之荣幸。” 一位身着绯色官服的中年大臣,捋着胡须附和道。
杨玉环身着一袭华丽的粉色宫装,头戴金钗,面带微笑,优雅地走上前,向众人微微欠身行礼,说道:“诸位大人、各位才子佳人,今日承蒙大家赏脸,前来参加本宫举办的诗会,本宫不胜感激。此次诗会,旨在弘扬我大唐诗词文化,希望大家能畅所欲言,尽情赋诗。”
李白一袭白衣,潇洒不羁,大笑着向前一步,拱手说道:“娘娘此举,实乃我大唐文化之幸事。我等定当全力以赴,不负娘娘所望。”
众人纷纷回礼,齐声说道:“娘娘客气了,我等定当全力以赴。”
待众人入座后,杨玉环清了清嗓子,说道:“今日诗会,本宫出题,以‘大唐盛世’为主题,要求大家赋诗一首。希望大家能通过诗词,展现我大唐的繁荣昌盛,抒发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题目一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一时间,花园中安静得只能听到微风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只见李白微微仰头,目光望向远方,手中的笔在纸上快速地舞动着,仿佛早已胸有成竹。
“太白兄,看来你已有佳作在腹中了?” 一位年轻的文人,带着几分羡慕,轻声对李白说道。
李白哈哈一笑,“略有所感,不知能否入各位法眼。”
张九龄则轻抚胡须,眉头微皱,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时而点头,时而摇头,似乎在斟酌着每一个字词。旁边一位大臣忍不住问道:“张大人,您这是想到绝妙之词了?”
张九龄微笑着回应:“正在琢磨,力求完美,不负这盛世之景。”
后宫的妃嫔们也不甘示弱,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与身旁的人小声讨论着,脸上洋溢着专注的神情。一位身着浅绿宫装的妃嫔,对旁边的同伴说道:“这‘大唐盛世’的主题,可写的太多了,一时竟不知从何下笔。” 同伴轻声安慰:“妹妹莫急,咱们慢慢想,定能写出好诗。”
过了片刻,李白率先搁笔,站起身来,高声吟诵道:
“长安繁华映日辉,
宫阙巍峨彩云飞。
商贾云集通四海,
万民安乐颂朝晖。
边疆烽火今已息,
盛世华章正展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