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里子苦笑着摇了摇头,那笑容里,掺杂着几分无奈,几分自嘲:“道理我都懂,只是,我等墨者,向来不善言辞,更不擅长四处传扬。你若让我等造出像转射机那样的大型弩机,那自然不在话下,轻而易举就能完成。可若要像其他学派那般,去四处宣扬,去游说,那对我们来说,实在是……难如登天。”
苏齐脑海中浮现出墨家弟子们的身影,那些被世人戏称为“理工直男”的墨者,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奔走于列国之间,步履不停,风尘仆仆。
苏齐仿佛看到了,墨者们或以身赴死,或以一人之力救万人于水火,那份悲悯之心,深沉而厚重,唯有墨者,对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怀有如此深切的同情,愿意舍生取义。
这群看似木讷的“理工直男”,在那个百家争鸣、思想激荡的时代,用他们的行动,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的人情味,一笔无法磨灭的印记。
苏齐他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墨家为秦国提供种种建议和援助的场景,那些详细的记载,静静地躺在《墨子》的《迎敌祠》和《备城门》等篇章里,诉说着墨家的辉煌,见证着墨家的付出。
墨者们,曾担任秦国的守城长官“守”和“尉”,肩负重任,责任重大,他们不仅要防谍杜奸,严格执行罪罚,还要训练基层军官及士卒,培养军事人才。
苏齐的思绪飘到了更远的地方,他想到了秦献公时期,那些大贵族的子弟,也被委托给墨家人士看管和监督,可见墨家在当时的地位之高,信任之深。
在作战时,墨家人士会监督这些贵族子弟去守卫城楼,一旦违背军令或者执行命令不到位,就要被斩,军纪严明,铁面无私,绝不姑息。
然而,秦朝统一后,秦墨这一支本就没那么注重思想,在治国理政上难以提出太多建议,地位逐渐被儒家和法家取代,光芒黯淡,日渐式微。
墨子本人和墨家的核心弟子,大多都有工匠的经历,这在当时是被人瞧不起的,是受到歧视的。
在那个时代,工匠在四民之中的地位并不高,因此墨子常被其他诸子和贵族称为“贱人”和“役夫”,饱受歧视,备受排挤。
而慢慢失去思想的墨家,也就逐渐沦为了普通的工匠,在之后的两千年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一个墨子,一个墨家了,令人扼腕叹息,痛心疾首。
那些曾经辉煌的发明,也被冠以“奇淫巧技”的名号,不被重视,埋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不见天日。
苏齐回过神来,看着眼前的相里子,心中感慨万千,五味杂陈。
“巨子,你可曾想过,这美酒也怕巷子深啊,若是不去传播你墨家学说,思想,机关术,又怎会有人主动加入墨家呢?”苏齐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每一个字都敲打在相里子的心上,震动着他的灵魂。
“学法者,可入我大秦国为吏,以法为教,有步步高升的机会,前途光明;学儒者,亦可学做人之道,修身养性。可学墨呢?又能得到什么?”苏齐的话语如同一把尖刀,无情地剖开了现实的残酷,将墨家的困境赤裸裸地展现在相里子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