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会议室的玻璃幕墙洒在林羽的笔记本上,他的钢笔在泛黄的纸张上沙沙作响。这本跟随他五年的工作手册里,密密麻麻记录着从城市规划到文化复兴的所有思考。此刻,最新一页顶端写着"文化品牌塑造战略框架",墨迹未干。
"林市长,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到了。"秘书小周的声音打断了沉思。林羽抬头时,看到一位身着靛蓝扎染长衫的老者正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个雕花木盒。
"李伯,快请进!"林羽起身相迎。这位72岁的蓝印花布传承人,曾在暴雨夜冒险抢救出三套明清时期的染缸,事迹被载入地方志。木盒里装着他家族四代人守护的染谱,每张泛黄的宣纸都用朱砂标注着关键工序。
"您看,"李师傅颤抖着手指翻开染谱,"这'天青'配色,必须用小满后第三场雷雨时采摘的板蓝根......"他忽然停住,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泪光,"可现在的年轻人,连靛蓝和普鲁士蓝都分不清。"
林羽的指尖划过那些褪色的字迹,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城中村调研时,看见几个孩子用丙烯颜料在古建筑外墙上涂鸦的场景。传统文化传承的断层,像根细针扎在他心里。
当天下午,文化局会议室烟雾缭绕。林羽把染谱复印件拍在桌上时,十位专家同时停止了争论。"各位,"他敲了敲投影仪遥控器,墙上出现三组对比图: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稻田装置、韩国全州韩屋村的夜间灯光秀、景德镇陶溪川的文创市集。
"我们的城市需要的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而是让文化基因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林羽调出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我建议分三步走:解码文化基因、搭建品牌架构、构建传播矩阵。"
话音未落,文物局王局长就皱起眉头:"林市长,您这想法很新颖,但资金从哪里来?去年申请的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还没批下来......"
"我来想办法。"林羽打断他,"今晚有个企业家联谊会,我会亲自去争取赞助。"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人,"但前提是我们要拿出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方案。"
深夜,林羽独自留在办公室。窗外霓虹闪烁,他却在草稿纸上反复勾勒着城市文化LOGO的雏形。忽然,手机震动起来,是市美术馆馆长陈墨发来的消息:"林市长,您要的老照片找到了。"
当陈墨抱着三个装满相册的纸箱出现在门口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两人蹲在地上,一张张翻看那些泛黄的照片:1958年的工人文化宫、1983年的元宵灯会、1997年的老茶馆说书人......
"看这个!"陈墨突然指着一张黑白照片。照片里,三个扎羊角辫的女孩正把面团捏成十二生肖的形状,背景是青砖黛瓦的老巷。林羽的瞳孔微微收缩——这不正是上周在社区调研时,孩子们玩的"面塑涂鸦"游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