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在z中这项课外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陈然看到普通班级都好些个同学在课后自发组织小团体在研究课题。陈然所在的培英班更是如此,从第一天接到这个任务,好多同学都已经开始着手做调研问卷,陈然自己都已经做过好几份,内容涵盖了生活日用品选择、某一产品的使用感受和教学氛围的调研等等领域。

陈然每每做到这些调查问卷都忍不住想起自己上辈子仿佛是到了大学才有兴起调查问卷的这个调查方法,但是,陈然看着笔下这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的问卷结构,默默地为自己上辈子摇了摇头,这差距也太远了。

反观陈然小组这边的讨论,陈然表示就更为高级了,都是在良好教育中长大的,不论是高天志还是方豪都就课题提出了几个科研的方向,从城镇农业的科学治理到城市地铁的产业规划都提了,陈然在边上听得简直一愣一愣的,倒不是说这些课题不好,而是,陈然和指一算,这些小朋友们才12-13岁,这些高大上的名词他们到底是从哪里听来的。

陈然边揉太阳穴边看着在一边插不上话的姜子语将讨论笔记写满了一张又一张白纸,高天志注意到组里两个女生的沉默,主动递过话柄,道:“你们有什么好意见分享吗?”话是问两个人的,但高天志是看着陈然说的。

姜子语默默摇了摇头,道:“我不是很有想法。”

反观陈然则拿出这个项目的通知,道:“你们看,这个项目的投稿说明写了,既要体现科学性也要体现对现有公共流程的优化,如果我们选择的课题在呈现结果和数据应用上只体现了其中一种,那就过于片面了,在评奖上也不够抓人眼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也是陈然做了几份调查问卷之后的想法,虽然通过纸质问卷和扩大样品量的方法能佐证项目调研的科学性,但是如果单纯将结果服务于社会公共流程,又显得有些单薄,不够趣味性。

陈然将项目的想法说了后,组里几个同学都陷入了沉思,在一旁做笔记的姜子语说:“那怎么样才有趣又有科学研究又能体现公共优化呢?”

陈然笑道:“刚好我准备自己组装台电脑所以想到的这个项目——从电脑城看产业转移的规划。”毕竟是有上辈子的经验,陈然知道在未来5年将要打响g市产业转移的第一枪,而这个着力点就是在基础电子配件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本来要完全依靠进口技术的电子元件,本来仅是作为加工生产的企业,要怎么抢占市场,实现规模效益,这中间的技术壁垒或者说可以通过技术优化迭代的窗口在哪里,陈然认为是非常值得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