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连忙出列,撩起长袍下摆,跪地叩首:“臣领旨!定不负陛下重托,尽快制定出利国利民的商业政策。”
苏长青微微颔首。
“此事刻不容缓,关乎大秦未来兴衰,你需与各部协同合作,遇难题可随时上奏。
朕期望看到大秦商业蓬勃发展,百姓富足,国力蒸蒸日上。”
.........
朝会结束后,大臣们鱼贯而出,脚步匆匆。
往日里,他们离开金銮殿时,还会三两成群,寒暄闲聊几句,可今日不同,人人神色匆匆。
户部尚书李斯抱着一叠公文,一边疾走,一边转头对身旁的下属叮嘱。
“快回衙门,把之前各地的资料都找出来,得赶紧拟定商业政策,别耽误了陛下交代的大事!”
下属小跑着跟上,点头不迭。
武将们也不例外,张飞大步流星,嘴里嘟囔着。
“俺得赶紧回兵营,跟兄弟们操练起来,可不能输给那帮文臣,让陛下小瞧了咱武将的能耐。”
前朝老臣们更是神色凝重。
左相李居正步履急促,新皇接连推出新政,还提拔了不少能臣,像诸葛亮这般年轻却智谋超群,自己要是不努力,怕是这朝堂上的位置都不稳。
想到这儿,他加快了脚步,准备回府后就召集幕僚,商议如何在新政推行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工部尚书何正德回到衙门,立刻召集属官,指着桌上的图纸说。
“陛下重视民生,往后各地水利、道路的修建只会更多,咱们得把工程规划做精细,别出岔子。”
在这股忙碌的氛围中,整个大秦朝廷像是上紧了发条的机器,迅速运转起来。
每个人都明白,新皇锐意进取,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谁能在这一轮变革中崭露头角,为大秦的发展立下功劳,谁就能在朝堂站稳脚跟,而那些固步自封、跟不上节奏的,注定会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
次日清晨。
第一缕阳光洒在皇城的大街小巷,一张张贴在各处显眼位置的告示,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秦免赋税三年”
这几个大字,犹如一道曙光,照亮了百姓们的眼眸。
“真的假的?三年都不用交税啦?”
“千真万确!我刚从那边过来,亲眼瞧见的!”
一时间,皇城的街头巷尾热闹非凡,百姓们三五成群,议论声此起彼伏。
茶馆里,说书先生刚一拍醒木,就被听众打断。
“先生,先别说书啦,快聊聊这免税的事儿!”
先生笑着放下醒木,说道:“这可是陛下的大恩呐,往后三年,日子可要好过喽!”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