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1章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汉起 赤血萌萌 1207 字 4天前

除了严刑峻法+拉拢许职,他们也拿不出更好应对措施。

安东不走河北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曹操残忍嗜杀的邪路,而通意图过改革创新走出新的道路:

设立静海钱庄等发放低息贷款和提供保险,支持流民、贫民、中小商人开发土地、购买农具、建设房屋、从事手工业、矿业、运输业。而静海钱庄资金除了刘备自有资金,更多来自于一些世家豪族投资和普通百姓存款,这就有效减少移民成本、重建成本,提高军事拓展新土地的速度,这些超过安东财政十倍的天量资金使得安东能在数年之内横行海东,将辽东、朝鲜半岛大部、夷洲、日本九州……纳入控制,同时也获得青、徐、江东士林百姓之支持。不能不说是巨大体制优势。

随着军事节节胜利,战线大幅度向前移动,早期定居点如胶州、淮安、平壤、汉城等区域外部威胁大幅度减少,土地逐步开发,交通越发顺畅,百业振兴。百姓余财越来越多,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迫使安东做出改革,主动把军屯转为更加宽松的民屯,乃至于转化为非军管的普通乡里、尉亭。

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吃穿转为安全和自由,也使得对强制兵役抵触越发巨大,逃役现象时有发生——故而安东征发壮丁比例不能过高,打仗也极注意控制伤亡。

东汉时期长时间存在的代役兵制,在废弃数年后,又在安东重新登上舞台(缴纳钱财免去兵役)。

一般来讲,越是富裕地区,服役愿望越低,兵员战斗意志也越低,就不得不引入募兵制为补充——从山区、海边等区域招募大量贫苦壮丁代替缴钱的富裕区域壮丁。这也使得幽州边军、泰山兵、丹阳兵、会稽兵、海东兵数量大幅度增多,逐步取代青州兵、徐州兵主力地位。

“用代役制为基础的募兵制为主,将之前的普遍强制服役制度降为其次?以职业士卒代替义务兵卒?”

公孙续:“这就是安东不能征发更多士卒之答案?”

公孙瓒的部下们脸色各异,面面相觑。幽州外有鲜卑、乌桓之侵,内遭到黄巾、张举、张纯之乱,继而公孙瓒与袁绍相争近十年,燕赵之地苦寒,男女老少皆能提刀跨弓,他们早就把战争看得如吃饭喝水一般寻常。

荀攸洞若观火,知道幽州人看不上男方某些富裕州郡的醉生梦死,却又不得不长期仰仗于南方财赋、物资、人员支持。

“简而言之,袁氏政权之基础,在世家豪族,尤其是大族豪强,故而必须给其政治特权,并容忍其贪腐市税、隐匿人口、偷逃田租。”

“曹操之基础则在亲信直属的军屯、民屯,干练、高效的法家官吏,以及从上到下的严刑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