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双城对峙(上)

而且,以前的和硕特大台吉扎木杨已经搬到了扎波罗热居住,乞塔德临时起的名字当地人反而不习惯。

这里原本是哥萨克的定居点,还有一座小城,不过在第四次俄土战争中,俄国人为了奖励扎木杨所部的勇敢,便将此城赏给了他。

故此,虽然城门上虽然用蒙、汉两种文字写着“和硕特”,但这里的人依旧习惯用“巴泰斯克”来称呼它。

暮色中,一座黑褐色城池矗立在顿河东岸。

为了不触怒俄国人,这座城池修建的并不大,最终确定下来只有方圆四里大小,每面城墙只有约莫五百米,但依旧是典型的中方制式。

外墙包砖,内里夯土,城里建筑物也是中式四合院的格局,作为和硕特部正经的嫡长子,色可色那眼下成了这里的市长兼旅长。

得知渥巴锡等人来了,他也亲自出城迎接。

晚上在色可色那的府邸用过晚饭后,渥巴锡便向他打听起前面的路来。

“大台吉”

虽然乞塔德只封了一个台吉的爵位给渥巴锡,但色可色那可不敢怠慢,依旧称呼他为大台吉。

“对面的顿河畔罗斯托夫城也落成没有几年,其实也不大,方圆约莫六里,却修成了棱堡建筑,我曾经借着探望父亲的名义经过此城,其分为内外三重,城内有内城”

“内城居住的就是该城的督军兼团长......”

“他们只有一个团?”

“是的,虽然如此,但在其外围却有层层叠叠的棱堡,每座棱堡之间都在火枪的射击范围内,棱堡都是用石块砌成,易守难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每座棱堡只有一个排的兵力,布置有一门火炮,想要从正面突进去非常困难”

“这么说他们会用棱堡先来消耗敌人,然后城里的士兵会视情况随时驰援某处棱堡?”

“是的,他们的一个团有一千五百人,其中五百人是正规军,另外一千人却是农兵,有些类似于我国的屯田兵,平时都在地里干活,需要时则紧急召集起来”

“他们实际上是农奴,收获只有少部分留给自己,大部分都被官府拿走了”

“这么说棱堡里的都是正规军?”

“是的,他们在城外布置了八个排,占总兵力的一半,城里还有半个团”

“东乌克兰呢?”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在第聂伯河以东,顿涅茨河以西,除了哥萨克、俄国农奴,还有部分乌克兰、波兰、立陶宛农奴,都控制在已经信仰了东正教的地主手里”

“但在南面还是有大量的牧户的”

“在顿涅茨克大草原,主要是以前我国阿玉奇汗的外孙纳扎诺夫家族统辖的牧户,其中既有我四部的,也有迁来此处的喀山鞑靼人、楚瓦什人、诺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