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新的一年(1760年)到来了。
在过去的几年,特鲁琴汗国虽然大肆出击,但依旧安然无恙,原因只有两个。
一是沙俄帝国的女皇伊丽莎白已经处于生涯暮年,长期的熬夜举办异装舞会,以及对于继承人问题的恐惧损坏了她的身体,这两年,她不时晕倒在舞会现场,俄国的大臣们深知她的时日不多了。
就连不久前涉入英法七年战争,并在普鲁士与腓特烈大帝交战的俄国军队都会不时接到女皇驾崩的消息进而造成撤军的问题。
再就是俄普战争了,此时的腓特烈大帝还真是一个奇葩人物,同时面对俄国、法国、奥地利(神圣罗马帝国)三个庞然大物居然还支撑下来了。
饶是如此,腓特烈也只将少量兵力放在西线看守以法国人为首的联军,将普鲁士主力放在东线抗衡俄国人。
腓特烈,何许人也,几乎靠着一己之力扩大了普鲁士的版图,将王国人口从以前的三百万左右扩张到五百万。
并在国内大力施行外交、金融、财政、军事、工矿业、农奴上的改革,除了最后一项因为贵族的反对收效不大,在其他方面却是成绩斐然。
这也是他能够在欧洲纵横跋扈的原因。
当然了,如同后世的拿破仑像彗星般崛起,吸引了一大拨欧洲的迷妹、迷弟一样,腓特烈也同样如此,他最大的迷妹自然是伊丽莎白女皇,最大的迷弟则是沙皇的外甥、叶卡捷琳娜大帝的老公彼得三世。
此时的俄国,就算没有鲁缅采夫、苏沃洛夫,名将依旧层出不穷,在最近的一场战斗中,只有一半精锐,剩下的全部是临时征招过来的农奴兵的俄军还差一点攻克了东普鲁士首都柯尼斯堡就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伊丽莎白女皇当政,以此时俄国的实力,与奥地利一起将普鲁士王国灭了也不是问题,因为此时奥地利也有还几个不亚于鲁缅采夫、苏沃洛夫的名将。
无论如何,俄军在东普鲁士的行动让其不敢再在南线开战就是事实。
俄军要在南线开战,还要等到西乌克兰的波兰人准备揭竿而起的时候,那时候,腓特烈纵横跋扈,以波兰为诱饵,诱使俄国放弃对他的攻击,进而瓜分波兰,这才奠定了普鲁士乃至近现代德国崛起的基础。
而俄军一旦杀到西乌克兰,脚步就不会停下来了,新一次俄土战争必定上演。
说起来这普鲁士王国的处境与特鲁琴汗国倒是颇有相同之处,都是人口不多,但国王都是一代俊杰,硬生生在险象环生的局面里杀出了一条血路。
新的局面就要来了,而这局面的关键就在一个地方。
克里米亚。
此时的黑海、亚速海一带,除了扎波罗热、亚速等少数地方已经俄国人占领了,沿岸大部分地方依旧掌握在克里米亚汗国、奥斯曼帝国手里。
与特鲁琴汗国的高度中央专制不同,克里米亚汗国却是一个松散的联盟汗国。
到了十八世纪,在其国内分成了两大族群,一个是以前的蒙古人与各种突厥人、欧洲人混血而成的克里米亚鞑靼人,他们大多居住在克里米亚半岛上。
经过长期演化后,克里米亚鞑靼人又分成了三大势力:
位于半岛东部的希林家族,位于半岛西部的马合苏尔家族,他们都是汗国的创立者、拔都弟弟秃花帖木儿当时创建汗国时的大将后裔,相当于两个万夫长。
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莱家族则占据着以半岛中部地区。
在半岛以北的亚速海西岸、黑海北岸则分布着大量的诺盖人,说起这诺盖人也是一个大杂烩,斯基泰系、蒙古系、突厥系的大混合,他们身上有着多个王朝的身影。
阿提拉的匈人帝国、科萨汗国、佩彻涅格汗国,匈人、科萨人、佩彻涅格人现在都叫诺盖人。
诺盖,在蒙古语里实际上就是“狗”。
原本诺盖人的大本营是在里海附近的,先后遭到小玉兹哈萨克、土尔扈特人的屠杀、驱赶后,大部分都迁到了亚速海西岸和黑海北岸,如今在东岸只剩下库班诺盖人一支。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一件事,而这件事才是土尔扈特人能够坚持到现在而不覆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