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雅喇,那可是满洲八旗最精锐的部队啊,以前在明末清初之际,巴雅喇除了护卫大将,干的就是冲锋陷阵的活计,可以凭着几十人就可以冲开明军的严密大阵,将大阵冲垮后,后面的骑兵再跟上,真正“无往而不胜”。
比巴雅喇还精锐,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观?
当然了,额勒登保没有见过明末清初的巴雅喇,此时的巴雅喇显然远不如以前了,饶是如此,那也相当可观。
杨遇春的部队一律黑盔黑甲,连打的军旗也是黑色的,虽然才不到二十岁,但经过大小金川之战、白莲教之役后,杨遇春的部队渐渐有了“杨家黑旗军”的美誉。
与处处防着武将的明国相比,清人显然要大度许多,杨遇春死后被皇帝绘图紫.光阁,与唐初的凌烟阁相差无几,这在明国是无法想象的,连于谦、戚继光这样立下大功的盖世名将都落了个凄惨的下场就可见一斑。
不过,再是精锐的冷兵器部队,一旦遇到了拥有步枪的近现代部队,那也是存在着代差的,故此,虽然听说过杨遇春的勇名,康孝忠、阿齐兹等人并没有放到心上。
救援长阳县城后,张恨雪的想法又有了改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管谈判如何,将紧邻长江的归州、巴东的白莲教徒全部拿下!”
这个想法也得到了河仙镇总督阿沙莱的同意,然后就传到了康孝忠等人这里。
如果没电报机,想要在相隔几千里的地方迅速做出决策显然是不可能的,也会贻误许多战机,但在特鲁琴人这里并不存在。
而对于清军来说,策略是三省提督额勒登保制订的,就是除了继续进攻长阳县城,余者都是“紧紧围困,静观其变”,想要改变策略,又需要一长段时间来“运筹”。
而在此时,最便利的交通方式自然是水上,在特鲁琴人封锁了这一段江面后,归州附近有什么最新的战况并不能快速传到宜昌。
一个反应迅速若电光火石,一个畏首畏尾不知所措,战斗尚未开始结局就注定了。
但额勒登保心里还存了侥幸。
自然就是有着“我大清首席勇将”,有着“万夫莫当之勇”的杨遇春了。
而对于特鲁琴人来说,一旦拿下香溪口,其它地方的清军肯定是土崩瓦解。
于是,双方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个地方。
香溪口!
香溪口原本是一个镇子,杨遇春驻扎到这里后,将所有民房全部征用,并驱使当地人在外围建起了一道高约一丈、用土石垒起来的围墙,杨遇春虽然善用冷兵器,但他并不排斥火炮。
当然了,肯定是便于携带的轻便火炮。
杨遇春慢慢踱着步回到了大营。
在走到大营当中一座原本是当地地主的大宅时,一向意气奋发,步履沉稳的他竟然踉跄了一下,这让他身后的土司亲兵不禁有些诧异。
在大厅里坐定后,杨遇春终于缓过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