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张老七的葬礼

利沃夫附近靠近边境的舍吉尼村的初代移民,也就是乞塔德东进参与准噶尔战事,并将俘获的汉人民夫全部带到欧洲的那些移民之一的张老七死了。

张老七被俘时就四十多岁了,时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他也七十余岁了,据说他是病死的,特鲁琴虽然医学水平冠绝欧洲,但是对于一些病症还是不能治疗的。

他的老婆、被特鲁琴赐予的原清军俘获的准噶尔台吉之女阿赫嫁给张老七时才十六岁,还怀着孩子,此时也才不到四十岁,不过后来她与张老七两人又一气生了三个孩子,前面是两个女儿,读书不大行,都已经嫁人了。

唯有第三子张继祖今年十七岁,读书不错,已经考上克烈特大学,据说张老七是凭着惊人的毅力看到张继祖的通知书后才闭上眼睛的。

以前的特鲁琴大学现在已经分成了五处,东都伊犁、西都基辅、南都博格达、北都克烈特,加上以前的马加尔,一共五所大学。

想考上五所大学,那都是各级中学的佼佼者,虽然比以前只有一所大学轻松一些,但也是万里挑一般的存在。

考上了这五所大学,今后无论是从政、从军还是在其他行业都能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按照张老七生前的说法,那就是吃皇粮的。

他的挚友,一起被特鲁琴军从新疆带到这里的李二娃的儿子朝鲁已经是一个县的警察局长,他的女儿李贺兰也读了师范高等学校,虽然遵照多年前的承诺嫁给了张老七的继子张旺,但张旺也是一个农民。

故此,张老七生前总觉得在李二娃面前抬不起头来,李贺兰嫁给张旺,他也有些过意不去,现在好了,他的儿子,还是亲儿子的张继祖将来也是官家的人了,总算能与李二娃家平起平坐了。

实际上,他的继子张旺虽然是一个农民,但毕竟是蒙古人的儿子,书没读上去,种地也是马马虎虎,但在骑马上却有着过人的天赋,后来他加入到了本村民兵,在县城轮训时还成了民兵连长。

这次大量增兵,张旺也被调入正规军,按照之前的表现,他还在里面当了一个排长。

这让他的母亲阿赫很是欣慰,但这一切张老七却看不到了。

阿赫是知道的,特鲁琴军死伤很少但功劳却多,若是没有意外情况发生,张旺等到战事结束时可以升到连长的位置,由于他年级较大,退伍时可以分到附近县城担任警察!

这样的话她就不会在面临在利沃夫教书的儿媳李贺兰时时不时地尴尬了。

虽然没有正式发出帝国即将面临战争的通知,但如此大规模的增兵凡是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要打仗了,何况你特鲁琴人能在对方国境内活动,人家也可以在你这里活动,故此,除了特殊情况,县城之间的日常往来都停止了。

故此,虽然从电报里得到了张老七病死的通知,但李二娃夫妇还是无法从赫瓦伦斯克赶往遥远的利沃夫——帝国的国土实在太大了。

而张旺正在进行紧张的训练,也不能参加自己继父的葬礼,于是,葬礼只能由阿赫、李贺兰婆媳两人张罗了,当然了,张老七生前是村长,人缘也不错,村子里的人都过来帮忙了。

张老七的遗体停了三日,今日就要送出去安葬了,特鲁琴帝国甫一成立,便对丧葬嫁娶诸务做了严格的规定,对于安葬一事,就是在乡村也设置了公募,自然不会像后世那样一人一个小格子,而是划出了一处公共葬区。

这些年,初代移民死去的不少,但也没有哪个高官过来吊唁,上次张旺与李贺兰的婚事倒是乞塔德让利沃夫省的官员参加了,那之后便没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了,不过村民们还是有些好奇。

“这一次,会不会有高官前来呢?”

阿赫心里也期盼着,从今以后,她家里就只剩下她和孙子了,虽然她的两个女儿就嫁在附近,农忙时女儿、女婿都会过来帮忙,按照特鲁琴的规定,一个村子里的人,对于家里劳动力较少者,村长有责任招呼村民帮助其完成耕种、收获等务,倒是没有劳力缺乏之虞。

不过,家里的顶梁柱死了,一个村子里的人到底会怎么做谁也不知道,故此,阿赫也有些忐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