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公事、私事(一)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1052 字 4天前

谢岩知道,此事是疏忽了,虽说“新安”、“卫岗”两地都归自己管,但是在有意识的腾空“新安县”的计划下,乡里的官员乃至主政“新安”的罗汉易都不自觉地忽略掉了,这才出现了铺路不过乡的情形。怪不得任何人,“要想富先修路”的观念,唐人还是毫无所知,只能回去后再说了。

继续上路,一日后,抵达“卫岗乡”境内。果然,不仅路面全部改成水泥,且比原先加宽了一些。

由于自“卫岗乡”至“洛阳”一段,是整个大唐商业活动最频繁的,加上乡里富足,百姓安定,所以附近租种土地的百姓们,在闲时,都会沿着官道两侧摆摊设点,贩售以熟食为主的各种农产品。

对于这样的情况,谢岩历来主张不支持,却也不反对,归根结底的原因还是因为“商税”。

老霍执“征税监”时按照每个摊点每月百文钱额定的,一直收缴情形良好,然而,继任者陈佑将官道一段的征税事宜交给了一名新招募的学堂毕业生张如实负责。

这个张如实倒是很负责任,认认真真地调查研究了两个月后发现,由于来往于“长安”和“洛阳”两地的官员、百姓、商队众多,虽然大部分进了乡里,却仍然有不少赶时间的人,会在沿途顺道购买一些,致使那些摊点生意兴隆,而每月百文的额定商税,就显得太少了。

因此,张如实正式写了一份文书呈报陈佑,认为应限制官道两侧的摆摊行为,同时改额定商税为按实际所得缴纳。

陈佑当年作战时落下的病根一直没好,这些年有日益加重的趋势,所以谢岩让他负责“征税监”,毕竟在老霍的努力下,“征税”事宜上了轨道,没有太多需要操心的事。

然而,张如实的这份文书,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石子,激起阵阵涟漪,引发诸多连锁反应。

首先是土生土长的乡民,最初因为富裕,都没关注过流民摆摊一事,现在听说挣钱不少,当然就不乐意了,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的利益被侵占了;其次是商贾,他们认为流民的举动影响到了自己的收入;最后是官员,他们一部分认为以进行限制规模和按实际收入征税来平息各方议论为好,另一部分则认为取缔最好,最不济也得把人撵到“洛阳”地界上,反正那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小镇,且不归乡里管。

谢岩当时并没有来得及处理这件事情就去了“长安”,现在路修好了,发现摆摊设点的人比过去只多不少,心知那位于乡长还是老样子,大事不决定,就等着自己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