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政(一)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1677 字 4天前

光听名字,谢岩就知道冯宝打算把后世的私立教育弄到唐朝来办;还有诸如“戏院”,以及包括“便宜坊”在内的一个个百姓居住区等,实际都是照搬后世成功经验,而这些,当初“卫岗乡”兴起时,根本没有考虑到,或者当初条件不允许,算是缺失。至于发展一个地方最为重要的“领军行业”,冯宝同样有自己的设想。

“卫岗乡”实际财富的主要来源是各家作坊,而其中,“冶铁”、“水泥”、“成衣”三大块,用人多,利润高,是最核心部分。

而冯宝却对未来的“宝庄乡”,初步定下的是“成药”以及配套“造船”两大方面。

谢岩很清楚,“制药”与“造船”产业链都很长,在千年之后都能够属于某一个地方的“龙头行业”,养活区区一乡,绰绰有余。不得不承认,冯宝真要做事,还是很有些想法的,起码他勾勒出的“宝庄乡”,非常有前景。

谢岩赞赏之余,也给了一些建议,同时心里也做好了向皇帝进言的准备。

或许冯宝清楚王禧他们的建议从何而来,但表面上佯装不知,将诸多“建议”写在了奏疏内,剩下来的事,那就是时机了。

至月底。

“百济皇族”主要成员,包括新、旧两王以及随同赴大唐的商贾,在“卫岗乡”府兵和“武平堡”老兵押送下,一万多人浩浩荡荡,进入“洛阳城”。

大唐皇帝李治,在文武百官拥戴下,当殿接受了“百济”的降书、降表,并正式宣告:取消“百济”国号,纳入大唐版图。

按理说,作为这一次平灭“百济”的最大功臣,谢岩与冯宝也应该出现在朝堂,可不知道什么缘故,他们似乎被有意“遗忘”了。

只不过,两位当事人都不在意,谢岩忙着在乡里“官衙”处置事务;冯宝却召集包括黄守义、洛克然在内的大商贾们,在“马场”最大包间里议事。

冯宝没有提及“宝庄乡”构想,主要说起在“百济”时招募作工农人、匠人与种植药材的事情,并明确指出,“成药”售卖供不应求,乃药材缺失所至,故需大量种植,“百济”多山,适宜此事。

“侯爷,收购‘百济’药材,恐难脱‘资敌’之嫌,怕非良策矣。”商贾中还是有人不缺政治头脑的。

哪知冯宝却道:“此举乃效‘石漆’旧事也。”

对于用大唐货物换取“波斯石漆”一事,经过较长时间运作,已经取得比较良好的经济收益,商贾们虽然不懂政事,但他们背后大多数,都站着官员及世家豪门,所以多多少少也知道些内情,知道此事朝廷极为看重,乃“掌控西域”的良策,今冯宝所言,其意直指“国策”,故而无人再敢多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实际上,冯宝心里的的确确有这么个想法,那就是通过经济因素,诱使“百济”人减少或者放弃粮食种植,从而削弱其力。

倒不是说冯宝想法有多么深远,而是他在后世就明白,无论多么富裕的国家或者个人,在强大武装面前,本质上不堪一击,而粮食,作为人之根本,也属于“力量”的一部分,只要一个国家或者一个人,粮食对外产生依赖,那么,他的命运,其实也已经不在自己掌握之中了。

药材属于经济作物,价值超过粮食很多,只要打通产供销整个供应链,不管将来“百济”是否作为一个独立国家,都将无法摆脱被控制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