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问政(三)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1696 字 4天前

王伏胜垂首夹菜进食,似乎没听见。

谢岩只好移动目光看向王福来。

王福来见王伏胜不想说,只得接过来道:“咱家亦不知奏疏内情,谢侯爷大可畅所欲言。”

谢岩明白了,皇帝在这件事上,只怕并没有想好,派他们来,大约是咨询的意思。

只不过,在谢岩想来,无论是顺着冯宝的意思说,还是提出反对,可能都不合适。因为皇帝都没有拿定主意的事情,实际上不需要有人替皇帝做主。

心中既然大致有了计较,谢岩于是说道:“冯侯所奏,言‘新设一乡’,某以为,此举利弊各半,甚难说清。”

“利弊如何?还请谢侯尽言详细。”王福来道。

谢岩道:“利者,自是本朝多一富庶之乡,有益于朝廷,利于百姓,无需细说;弊端却有两处,其一,冯侯之连通南北构想,虽有大利,然耗费不低,朝廷如今用兵‘辽东’,并无余钱,短期内,亦如此也。其二,‘卫岗乡’之地,陛下有秉承先帝之意,唯改名尔,今冯侯所提,跨越两地,此例若开,某以为,甚是不妥。”

无论王福来或是王伏胜,都明白谢岩意思,简单来说,朝廷没钱这件事,大家都知道,算不得什么,可第二个理由就很重要了。

当年设立“卫岗乡”,是因为那块地,先帝李世民已决定划给“新安县”,李治登基后,只是改了一个名字而已,所以在朝堂上并没有遇到什么抵触,可冯宝提出的那块地就不同了,刚好在两个县的交界处,如果单独划出来设“乡”,操作上很麻烦,当然,最主要是朝堂上的反对声。

因为,这些年来,随着大唐外部威胁逐年减少,朝堂上文官话语权越来越大,而文官们,本身是规则的制定者,所以他们最为忌讳的就是破坏规则,从而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分配,所以,让两个县各自让出一块地设“乡”,此举,必定遭遇来自各方的阻挠,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果反对声太大,皇帝也不可能独断专行。

尽管谢岩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他把弊端提了出来以后,实际也等于是某种程度不支持,毕竟他只提出问题,并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王伏胜举杯喝了一口酒,依然表现的平静无波,只是心里却对谢岩说法深以为然。在他眼里,只要谢岩这一次不完全站在冯宝的立场上,皇帝那头就不会有多大疑心,反而有助于冯宝设想实现。

王伏胜整日里伺候皇帝,多多少少还是对皇帝的想法有点知晓。

自传出谢、冯二人闹翻之后,皇帝私下里其实是有点怀疑的,一来是疑虑二人“做戏”,二来是对冯宝所说“超越卫岗乡”生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知道,大唐皇帝陛下李治,不仅在“卫岗乡”待过些日子,而且视那一地为自己“丰功伟绩”,日后可留史千年的创举,容不得旁人诋毁。可他同时又知道,冯宝在某些地方比谢岩还要有点本事,故而很怀疑冯宝能不能做到,又怎样去做到?

正因为有这种比较矛盾的心态,所以冯宝奏疏,皇帝未置可否,以一种私下问政的方法进行。

按照王伏胜估算,皇帝在此事上,颇多犹豫。即,新设一乡,若不能成事,则易为朝臣诟病,有损“天威”;然能成事,则将在青史上大大留名,超越先帝太宗!对于帝王而言,身前身后名声,基本同样重要,尤其有所作为的皇帝,那是更加看重,故,王伏胜据此揣测绝对合情合理。

“谢侯爷,据咱家所知,冯侯奏疏之内,并未言及朝廷出钱,汝可知何故?”王伏胜在马车里看过奏疏,是以问道。本质上,王伏胜是好奇,但实际上,这才是皇帝最关心的事,他也是误打误撞而已。

“某亦不知,或冯侯心中有所成算,也未可知。”谢岩揣着明白装糊涂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