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羽林右卫(三)

神都锦绣 钟山布衣 1621 字 4天前

“下官所言,句句属实。”谢岩口中很是认真地道,心中却想着:“‘火药’再不济,炸开城门还是可以的。”

事实上,谢岩和冯宝两个人心里都明白,“火药”的出现,尽管超越时代,但在没有完成武器化以前,实际作用没有那么强大。基本只能用来对付一些不会移动的目标,而“攻城”,恰巧是其中之一。这才是他们心中的底气所在。

李绩看着一脸正色的谢岩,耳听其肯定话语,沉默片刻后,转身抬首,向皇帝李治行礼道:“陛下,老臣以为,谢县侯所言颇有道理,或可试之。”他停顿了一下,又继续道:“军中素有集精兵为锋而后破敌之常例,‘羽林右卫’乃集本朝精锐而成,当为大军中坚,亦如谢县侯所称——国之利刃!”

大唐军方第一人,位列“司空”,爵封“英国公”的李绩,在皇帝心中,在朝堂之上,影响极大。他的这一番表述,不仅是支持谢岩、冯宝提出设“羽林右卫”,分兵出征的构想,而且还圈定了“羽林右卫”地位和使用范围。

按照冯宝当初提议,“羽林右卫”编制五万,裁撤“十六卫”大军中至少一半。从作战效能上来说,或许没有问题,但这个动作实在太大,朝廷上下大多数人接受不了。

而“辽东战事”僵持,皇帝不想退兵,朝廷又无力负担大规模增兵的前提下,组建一支人少精锐化的军队前往破局,就成了唯一选择。在这个大前提条件下,“羽林右卫”被人想起,这才有了高远带人去“皇家卫岗学堂军事院”听课一行。

谢岩和冯宝两个人,虽然搞不清楚这背后的弯弯绕绕,但他俩都明白,因为“火药”缘故,此番出征,决计跑不掉,所以都有心理准备。

如今,李绩一番禀奏,等于给整件事情画了一个句号。

果然,继李绩发声后,杜正伦、上官仪、许敬宗等宰相相继“附议”……

朝堂之上,无反对之声。

皇帝李治当即圣裁,道:“传旨,着‘新安县侯’谢卿家任‘平壤道安抚使’、兼领‘平壤道行军副大总管’,协理军务;着‘水师都督’冯卿家任‘神丘道安抚使兼领副大总管’,领‘军丞’职事;二位卿家各自招募军卒一万,‘兵部’协理,一应花销由‘户部’支应,月内兵发‘辽东’,不得有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伴随着皇帝圣旨颁布,整个大唐的战争机器又一次开动起来,只不过和以往不同,它由两个人在操控着……

一个月内,完成募兵,继而出征,在很多人心里,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谢岩和冯宝,再一次展现了他们与众不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