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如此。”洛川释然了。
实际上,谢岩和冯宝是有意那么说的,真正的原因只有一个,即打下一片土地容易,形成有效统治才是关键。按照大唐以往惯例,如“高句丽”、“新罗”和“百济”三国,最终以“羁縻”方式管理实为大概率事件。但他们两个人都非常清楚,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片土地极为重要,所以,将其“王化”,彻底纳入大唐版图乃是必须。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层次的经济和文化融合,效果远远大过军事威压。正如此,才有了那番说辞,因为只有利益,才能够让嗜血的资本有浓厚兴趣,而资本之上的各大豪门世家,才可以放下各种隔阂,联合起来。上一次,是出海,这一次,亦然矣!
蛇无头不行!对于一群各方利益的集合体来说,得有一个领头人,哪怕只是明面上的。
萧越,头顶“冯侯弟子”光环,一直混迹于各家作坊,相比房元昭与杜风而言,堪称一事无成。如今,终于迎来了人生最重要一次机会,他被冯宝推出,成为商队主事人。
关照弟子,任谁都无话可说,况且又不是任命官员,谈不上谋私。
只是无人知道,冯宝此番用萧越,还真是存了“大力提携”之意。
相比杜风、房元昭而言,萧越因家事拖累,私心较重,但人品,能力也算不错。再加上冯宝自感多年不曾关注过,心有稍许愧疚,是以有意补偿。
按冯宝本意,萧越领商队先行,置办好军需,然后在“登州”将商队一分为二,分别跟随两支大军进入“辽东”。
不过,萧越领命后,拜见谢岩时,却遭否决。
谢岩意思——“高句丽”战事正酣,且攻城、野战无一不缺,对商队而言,风险太大!应该悉数随冯宝大军入“百济”,经“新罗”至“高句丽”。
这条线路上,有诸多大城,包括三国“都城”,适合商事。再者,贺兰敏之麾下有大军近三十万,足以保证安全,没必要进入“高句丽”战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冯宝得萧越回报,深思之后,虽然有些想不明白的地方,但仅仅从安全角度而言,还是认可了。
因此,萧越来到“登州”,第一件事就是执谢、冯二人手书,拜见“登州刺史”,以协调采买军需物资入城存放事宜;随后马不停蹄赶赴“水师登州基地”,拜见“水师中郎将”钟汉。
顶头上司的弟子来拜见,钟汉自然不敢怠慢,先是验看“水师都督府”正式行文,而后听萧越详细说了一番……最后言道:“本将已得‘兵部’行文,知大都督与谢侯爷领军出征,故早有安排。‘长安号’、‘洛阳号’于近海操练,明日可返回,修整一日即可。待军需运至,可先行装船。至于商队渡海,更加不成问题,随时可行。”
“多谢将军。”萧越起身行礼道。
至此,商队渡海及大军物资供给一事,全部妥善安排。
三日之后,整支商队登上水师战船,大大小小近三十艘船只,负责运送渡海……
“龙朔二年”四月九日。
萧越带领来自大唐王朝的商队正式进入原“百济国王都泗沘城”。
“百济王宫”,如今是“泗沘都督府”所在。
“副都督”黑齿常之居案几之后,执一份文书仔细阅看,且越看眉宇间越是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