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地质突破

团队中的地质工程师开始制定详细的勘探计划,他们利用最新的地质勘探技术,对蓝星矿的分布进行了全面的调查。通过地震波探测、地下雷达扫描和样本分析,他们逐步揭示了蓝星矿在地下的分布情况。

"蓝星矿主要分布在地壳的断层带中,这些区域地质活动频繁,开采难度较大。" 地质工程师汇报道。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叶晨召集了女娲号上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共同探讨开采方案。他们考虑了多种可能的方法,包括地下钻探、遥控机器人作业以及利用新世界的本土生物进行辅助开采。

"我们可以尝试开发一种特殊的钻探技术,适应新世界的地质条件。" 一位工程师提议。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如何将蓝星矿安全地运输回基地。" 另一位科学家补充道。

在经过无数次激烈的讨论和一轮又一轮严谨的模拟实验之后,这个团队终于迎来了曙光——他们成功地敲定了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开采方案!这个方案巧妙地融合了地下钻探技术与遥控机器人作业模式,犹如一把开启宝藏之门的神奇钥匙,为整个项目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希望。

他们设计了一种能够在新世界复杂地质条件下工作的钻探设备,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遥控机器人,能够在矿井中进行精确的采矿作业。

与此同时,沈怡的团队也在实验室中对蓝星矿的能量转换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蓝星矿在特定的频率下能够与能量波动产生共振,从而释放出稳定的能量流。

"这种能量转换过程非常高效,几乎没有能量损耗。" 沈怡兴奋地向叶晨展示实验结果。

为了将蓝星矿应用于女娲号的能源系统,工程师们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能量转换器,能够与蓝星矿的共振特性相匹配,从而实现高效的能量输出。

小主,

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和优化后,女娲号的能源系统终于成功地接入了蓝星矿的能量输出。

伴随着源源不断的新能量注入,整艘飞船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一般,原本略显疲惫的引擎开始发出欢快的轰鸣声,各个系统的运行效率都得到了显着的提升。

而更令人惊喜的是,飞船的能源储备也呈现出大幅增长的趋势,这意味着我们将拥有更长时间的续航能力,可以更加从容地面对未知的宇宙挑战。

在女娲号的能源实验室内,沈怡和她的团队正忙碌地对蓝星矿进行着各种测试。他们已经成功地将这种新矿物的能量转换效率优化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沈怡知道,这仅仅是个开始。

"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蓝星矿的能量机制," 沈怡对团队说,"它的能量输出稳定,但我们还不清楚它的长期效能和可能的副作用。"

团队中的材料科学家正在研究蓝星矿的结构,试图找出它为何能产生如此高效的能量转换。"这种矿物的分子结构非常独特," 他说,"它的晶格中似乎嵌入了一种未知的能量模式,这可能是它高效能量转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