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汴梁城最繁华的朱雀大街上,一家不起眼的旧书铺悄然开张。铺门是老旧的木门,门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木匾,写着“闲云书铺”四个苍劲的大字,字迹虽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
铺内,沐轩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长衫,头戴一顶普通的书生帽,正弯腰整理着货架上的旧书。
他的动作轻柔而细致,将一本本泛黄的线装书按朝代、类别摆放整齐,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他清俊的侧脸,勾勒出温和的轮廓,看起来与汴梁城随处可见的书生别无二致。
这三天里,沐轩等人分头行动,用仅有的盘缠租下了这间书铺,又从旧货市场收来了大批旧书,将铺子布置得有模有样。
书铺的位置极佳,紧邻着萧策府与太师府之间的巷道,既是陆纤纤可能途经之地,又能隐约观察到两方的动静。
而在最显眼的货架中层,白落衡特意放了一本封面残破、纸页泛黄的线装书。
这本书是他耗费了整整两天时间,根据脑海中模糊的记忆,模仿着陆承业的笔迹抄录的手记残页。
通篇没有冗长的论述,只工整地写着十六字:“魏氏贪墨,藩王暗通,欲稳天下,先正其制”,在书页的末尾,他用朱砂细细画了一朵小小的海棠花——那是清玄山的标志,是陆承业生前最爱的花,更是刻在陆纤纤心底最深的印记。
大家知道,陆纤纤此刻定然深陷在复仇的执念中。
她潜伏在汴梁城,四处搜集魏严的罪证,却因势单力薄、缺乏方向而屡屡碰壁。
这份模仿父亲笔迹的手记,便是唤醒她执念的钥匙——既是印证她心中猜测的证据,也是引导她跳出“以杀止杀”误区的明灯。
众人没有选择直接将手记交给陆纤纤,那样太过刻意,反而会引起怀疑,甚至可能被她当成是魏严设下的陷阱。
他们要做的,是“顺其自然”,让陆纤纤在机缘巧合下发现这本书,让她以为这是父亲留下的遗物,让那份“正其制、安天下”的理念,自然而然地植入她的心中。
很快,铺内渐渐有了零星的客人,多是些喜好古籍的书生与老人。
大家热情地招呼着,为他们介绍书籍,语气温和,态度谦逊,完全融入了“书铺老板”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