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一院烟火,几代温情

刚跨进北京东四胡同里的苏家四合院,笑笑就挣开小舅苏瑾瑜的手。

鹅黄色苏绣小裙子上的雏菊跟着蹦跳,像撒了把会动的阳光——

那裙子是姥姥秦淑慧前阵子托苏州老字号绣坊做的,绣娘用的是“虚实针”技法,雏菊的花瓣边缘带着淡淡的渐变,远看就像真花落在布上。

胡同里的青砖缝还嵌着昨夜的露水,清晨六点的阳光刚漫过胡同顶,把露水照得像碎玻璃;

青砖是老北京常见的“二四墙”规格,长24厘米、宽11.5厘米、厚5.3厘米,是太姥爷苏定方1940年从砖窑特意订的,每块砖都烧得透,敲起来当当响。

露水沾湿了笑笑的小皮鞋尖,那是妈妈前几天在王府井儿童商店买的小羊皮款式,鞋头缝着小小的珍珠扣,软乎乎的刚好裹住她的小脚,可她半点不在意,踮着脚往灰瓦青檐上指:

“小舅舅你看!瓦上有小月牙!”

裙摆扫过磨得发亮的青石板,石板边缘还留着细微的凿痕。

这是太姥爷苏定方1940年特意让人从房山周口店拉来的料,当时房山青石板以质地细密、抗风化闻名,吸水率低于3%,就算经历暴雨暴晒也不容易开裂。

太姥爷雇了辆骡车,骡车一次只能载五百斤青石板,他分了三趟才运完,每趟都要在颠簸的土路上走六小时,花了整整三天才把所有石板铺好。

八十多年风雨里,石板表面被几代人的脚步磨出温润包浆,连缝隙里都沁着胡同的烟火气——

春天沾着玉兰花瓣,夏天浸着井水的潮气,秋天落满槐树叶,冬天裹着薄雪,每个季节都给石板添了层新味道。

裙摆扫过的瞬间,惊得石桌上啄小米的麻雀扑棱棱飞,却又绕了圈落回来。

秦淑慧早把这几只小家伙喂熟了,每天清晨都要撒两把当年在河北保定老家种的小米,那片小米地是姥姥嫁过来前,

姥爷特意在保定清苑区租的半亩田,当地的沙质土壤特别适合种小米,种出的颗粒比超市里的大一圈,熬粥时不用放糖都带着甜香,香得能飘出半条胡同。

秦淑慧连麻雀的羽毛颜色都能分清:

“那只灰肚皮的是老客了,去年冬天雪下得大,胡同里的树枝都冻住了,它还在窗台上的棉垫上避过雪呢,当时我还给它留了半块馒头,现在每天都来得最早。”

入院:铜铃与槐树下的悄悄话

苏瑾瑜笑着追上,西装袖口还沾着机场的风尘——

他刚从纽约开了三天跨国会议,机票上的油墨味还没散,行李箱里还装着给家人带的巧克力,是纽约第五大道一家百年老店的手工款。

他指尖带着熬夜工作后的疲惫,眼尾还有淡淡的红血丝,却被侄女脆生生的声音揉软了:

“那是老北京四合院的‘起翘五寸’,檐角上翘五寸,既符合‘天圆地方’的建筑讲究,又能让雨水顺着檐角流远,不溅湿墙根。

你太姥爷苏定方在这儿住的时候,每到夏夜就搬竹椅坐檐下,就着这檐角的影子给你姥爷讲三国,讲关羽温酒斩华雄时,檐角的月亮刚好挂在铃绳上,连风都停了听故事。”

他抬手指向檐下挂着的黄铜铃,铃身被岁月磨得发亮,刻着模糊的缠枝纹,纹路里还能看见当年的鎏金痕迹,阳光照上去时,会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

“这铃是你姥爷苏振邦1958年雪天买的,那时候他还在部队服役,是基层作战参谋,每个月津贴18块钱——

在当时的部队里,这个津贴水平刚好够补贴家用,还要攒着给家里买过冬的煤。

他攥着5块钱在王府井的五金店蹲了俩小时,这5块钱相当于他近三分之一的津贴,能给你太姥姥买两斤半猪肉,够全家改善两顿伙食,给你妈妈买一双新布鞋都用不了这么多。”

苏瑾瑜顿了顿,想起妈妈常提的细节,

“姥爷说那天雪下得齐脚踝,他从西郊的部队驻地坐公交过来,军裤腿都冻硬了。挑铃的时候特别仔细,反复摇了十几下,就怕声音不脆、用不久,耽误你妈妈上学。

跟老板磨价时还亮了下军属证,老板一看是当兵的,又知道是给孩子买闹钟,才便宜了1块钱,不然这黄铜铃要6块钱,他得再攒半个月津贴才够。”

笑笑凑过去够铃绳,小胳膊举得笔直,米白色绸缎蝴蝶结晃得像只振翅的蝴蝶——

那是姥姥用她旧丝巾改的,边角还缝着小小的珍珠扣,是妈妈年轻时戴过的首饰,姥姥拆了重新串的。“小舅舅,我能碰吗?它会响吗?”

“轻点儿拉,别吓着它。”

苏瑾瑜帮她捏住绳尾,指尖轻轻一拉。风裹着铃响漫过来,脆得像咬了口刚从冰糖葫芦上掰下来的糖块,甜丝丝的声响在庭院里绕了两圈,又飘进东厢房的窗棂——

东厢房的窗纸是姥爷去年特意换的桑皮纸,是从河北迁安买的老纸,纤维粗、韧性好,透光又挡风,冬天贴在窗户上,屋里的热气散不出去,还能看见外面的树影晃来晃去。

笑笑眼睛亮得像盛了星光:“是铃铃在讲故事吗?讲姥爷小时候赖床,铃铃叫他上学的事吗?”

“对呀。”

苏瑾瑜蹲下来,指了指院心那棵需两人合抱的老槐树——

这是北京常见的国槐,树的胸径有80厘米,是东四胡同里树龄最长的国槐之一,枝桠能遮大半个院子,夏天坐在树下乘凉,连风扇都不用开。

树皮上还留着几道浅浅的刻痕:

“这树是你太太爷爷苏明远1927年种的,算下来比你姥姥岁数都大。

你看这刻痕,最上面那道离地面1.2米,是你姥爷10岁时量身高刻的,1955年那会儿,胡同里刚通上自来水,太姥爷还特意用井水浇了树,说‘让树跟姥爷一起长’;

中间那道0.8米,是你小姑奶奶5岁时踮着脚划的,1968年的夏天,她拿了根小石子,蹲在树下刻了半天,结果刻歪了,还哭了半天,太姥姥哄着给她买了根橘子味的冰棍才好;

最下面这道0.5米,是去年小舅舅特意给你留的记号,就等你回来比身高。”

笑笑立刻把小皮鞋贴在石板的浅凹里——

那是几代人踩出来的鞋印窝,深的是姥爷年轻时穿的42码军靴印,1945年姥爷去部队当兵时穿的,回来后总爱在院子里溜达;

浅的是妈妈少女时穿的36码布鞋印,是姥姥给她做的千层底,鞋底纳了密密麻麻的针脚;

还有太姥姥的小脚鞋印浅浅嵌在边儿上,是民国时期的“三寸金莲”鞋,现在只能在博物馆里看见了。

笑笑惊喜地拍手:“哇!我的鞋印和姥爷的印子叠在一起啦!就像我跟姥爷手拉手一样!”

晨光里的早餐:温牛奶与水晶虾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