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真的愿意让我们在这里长期驻留?”一名来自北方联盟的工程师试探性地问。
“当然。”伊莎贝拉微笑道,“知识是流动的,只有在不断交换中才能发挥最大价值。”
尽管初期存在一些摩擦,比如某些使者对遗迹的管理制度感到不适,或是对课程安排提出异议,但在星耀的统筹下,这些问题都被一一化解。他安排专门的引导员协助适应环境,并组织定期的文化沙龙,让双方在轻松氛围中加深了解。
学习交流很快步入正轨。遗迹内部设立了多个临时教学点,涵盖星际工程、生物医学、能源开发等多个领域。每位学员都有专属导师,定期汇报学习进展,并参与联合项目实践。
一次模拟任务中,一组由遗迹学员与外星使者组成的团队成功完成了一次复杂的空间站修复演练。他们不仅掌握了最新的维修技术,还在协作过程中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
“我原本以为人类更注重效率,没想到他们在细节上的把控如此严谨。”一位外星使者在总结会上感慨道。
“你们的逻辑推演能力也很惊人。”一位遗迹学员回应,“如果不是你们提出的优化方案,我们的计算模型可能还要多花几周时间。”
这样的互动越来越多,彼此之间的隔阂也在悄然消融。
然而,随着人才储备量的迅速增长,资源调配问题再次浮现。科研设备、实验材料、导师资源都变得紧张起来。部分学员抱怨课程安排过于紧凑,甚至影响了学习效率。
星耀召集核心成员开会,讨论应对策略。
“我们需要一个更高效的分配机制。”烈风直言,“不然再过一段时间,连基础教学都无法维持。”
“我已经联系了几家外部研究机构,希望他们能提供远程支持。”伊莎贝拉说,“同时,我也建议开放部分虚拟实验室,让更多人可以在线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