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王大锤的“意识防火墙”

“墨丘利”分析了大量已知的意识犯罪案例残留数据、志愿者在模拟攻击训练中的反应、以及顾渊对各类意识“攻击性”的感知描述。它从中提炼出成千上万个细微的特征参数,构建了一个动态的“恶意意识频谱库”。

基于这个频谱库,“墨丘利”为“心盾”2.0编写了核心的“自适应威胁响应算法”。该算法能实时分析周围意识场的频率、强度、谐波结构和意图指向,在毫秒级别内判断其威胁等级,并指令动态共振晶体调整到最优的防御模式。

原型测试与“攻防演练”

第一批“心盾”2.0原型机制作出来后,测试在高度保密的实验室进行。测试者佩戴原型机,而“攻击方”则由经过特殊授权、具备高强度意识能力的志愿者(包括陈凯)担任。

测试场景包括:

· 意识窥探:攻击者尝试读取测试者脑海中默念的数字或图像。“心盾”2.0成功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阻断了信息泄露,测试者只感到一丝极轻微的、仿佛被“注视”的感觉,但具体内容未被探知。

· 情绪煽动:攻击者尝试向测试者投射强烈的愤怒或恐惧情绪。原型机迅速识别出异常的情绪波动,其产生的稳定场域如同“定心锚”,有效削弱了外来情绪的干扰,测试者保持了基本的冷静。

· 认知干扰:攻击者尝试植入简单的错误记忆(如“你的钥匙在另一个房间”)。这是最难防御的。“心盾”2.0未能完全阻断,但成功触发了强烈的“认知不协调”警报,佩戴者会感到明显的思维滞涩和疑虑,从而有机会进行理性核查。

测试结果令人鼓舞,但也暴露了问题:对最精微、最狡猾的意识操纵,防御依然存在漏洞;且长时间开启最高防御模式,对佩戴者的精神仍有一定负担。

量产、分配与新的社会议题

尽管不完美,但在巨大的需求压力下,“赫菲斯托斯”计划进入了紧急量产阶段。首批产品优先配发给各国关键基础设施工作人员、执法部门、GCEPC官员以及公开报道的意识犯罪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