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名至实归责

王主任那番看似随意却意味深长的叮嘱,像一块投入心湖的巨石,在我心中激荡起层层叠叠的涟漪。标兵的名号,街道的期许,院内的暗涌,这三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将我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位置。不再是那个只需守着灶台、护着妹妹的何雨柱,我的肩上,无形中担起了更多的东西。

这份认知,让我的行动愈发谨慎,也愈发有目的性。

在厂里,我更加勤勉。不仅将食堂的本职工作做得滴水不漏,更开始有意识地将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伙食改良方法进行系统总结。我利用休息时间,将自己记录的菜品成本核算、操作要点、工友反馈等整理成一份详实的《红星轧钢厂食堂伙食改良初步经验总结》,工工整整地誊写了两份,一份交给了食堂班长,一份通过王秘书转呈给了李副处长。

这份材料,我没有丝毫藏私,将成功的做法、遇到的困难、以及后续优化的设想都写得清清楚楚。李副处长看完后,大为赞赏,特意在后勤处的内部会议上进行了传阅,称这是“来自基层的、极具参考价值的宝贵经验”,并要求其他食堂班组学习借鉴。

这一下,我在厂后勤系统的名声更加响亮了。不再是那个仅仅“手艺好”的厨师,更是一个“肯钻研、会总结”的业务骨干。前来我们食堂“取经”的其他食堂班长、厨师也多了起来,我总是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耐心讲解。我知道,只有将个人的技术转化为可推广的经验,才能真正体现“标兵”的价值,也才能让我在这个位置上站得更稳。

然而,树大招风,古来如此。厂里并非所有人都乐见我的崛起。偶尔能听到一些酸溜溜的议论,什么“一个厨子出什么风头”、“不就是搞点小花样嘛”之类的话,甚至有人私下揣测我是不是走了什么门路。对于这些,我充耳不闻,只是用更加扎实的工作和无可挑剔的品行来回应。我深知,在眼下这个重视实干和觉悟的年代,实实在在的成绩和端正的作风,是最好的护身符。

在四合院里,我则开始尝试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履行王主任所说的“带头作用”。我不去争夺阎埠贵和刘海中那点可怜的“管理权”,而是从一些具体的小事入手。

比如,院里公用的水龙头有些漏水,阎埠贵和刘海中互相推诿,迟迟不见修理。我瞅了个休息日,自己找来工具和材料,花了小半天工夫,把龙头修好了。没花院里一分钱,用的还是我以前攒下的一点旧零件。

又比如,前院通往中院的青石路,有块石板松动了,雨天容易积水溅人。我同样没声张,趁着清晨人少,和了点灰浆,把石板重新垫实抹平。

这些事,我做得悄无声息,没有大张旗鼓,更没有以此去指责阎埠贵和刘海中不作为。但院里的人眼睛是雪亮的。很快,大家就都知道是何雨柱默默修好了水管,垫平了路面。

这种务实而不居功的做法,效果出奇的好。邻居们看我的眼神里,除了以往的敬畏和羡慕,更多了几分真心的信服和感激。就连一向喜欢算计的阎埠贵,在一次全院(自发聚集)闲聊时,也不得不感慨地说:“柱子这人,实在!能干实事!比光耍嘴皮子强多了!”

刘海中虽然没明确表态,但再见到我时,那眼神里的复杂神色中,也多了几分不得不服的意味。

贾家依旧沉寂。但有一次,秦淮茹在公用水池边洗衣服时,水花不小心溅到了旁边也在洗菜的孙家大婶身上,若是以前,孙家大婶少不得要抱怨几句,但那次,孙家大婶只是皱了皱眉,没说什么。我恰好路过,便对秦淮茹温和地提醒了一句:“秦姐,洗衣服注意点,别溅到别人。”

秦淮茹愣了一下,连忙低头道歉:“哎,哎,知道了,柱子兄弟。” 态度是前所未有的恭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