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底来的人》(771-780集)

第771集:小满的“治愈站新年升级记”与“会自动配药的智能药箱”

新年刚过,小满看着治愈站越来越多的“病人”,发现每次配药都要手动调月光藻汁、稀释记忆胶,忙得手忙脚乱。“得给治愈站升个级!”小满蹲在药箱前,尾巴尖碰了碰装着月光藻汁的瓶子,突然眼睛一亮,“搞个‘智能药箱’!能自动配药、自动识别伤口类型,我再也不用手忙脚乱了!”

智能药箱的设计全是“治愈黑科技”——林夏帮她在药箱里装了“伤口识别仪”(用微型摄像头和海藻传感器做的,能通过生物的伤口颜色、形状,判断是擦伤、裂伤还是异物伤);药箱分三层,每层装着不同的药剂:第一层是自动稀释的月光藻汁(擦伤专用),第二层是定量记忆胶(裂伤专用),第三层是海藻急救包(异物专用);最方便的是“自动配药按钮”——按一下红色按钮,药箱就会根据识别仪的结果,自动弹出对应剂量的药剂,还会用小喇叭(用星点水母黏液做的,声音柔和)播报“请使用月光藻汁,剂量5毫升”。

可试用药箱时,出了“识别乌龙”——一只小螃蟹的壳上沾了点泥沙,看起来像裂伤,识别仪居然判定为“中度裂伤”,弹出了5毫升记忆胶。小满刚要给小螃蟹涂,小光突然用触须碰了碰药箱,绿光闪得急促,小满赶紧用“水下听觉”听,才知道小螃蟹只是沾了泥沙,根本没裂伤。“得给识别仪加个‘人工确认键’!”林夏赶紧在药箱侧面加了个贝壳按钮,识别后按一下确认,药剂才会弹出,避免误判。

升级后的智能药箱成了小满的“治愈神器”——有次浅滩的小海龟壳裂了道缝,小满把识别仪对准伤口,仪器立刻播报“中度裂伤,需记忆胶3毫升”,按一下确认键,药箱就弹出3毫升记忆胶,精准又快速;还有只小鱼被塑料碎片扎伤,识别仪判定为“异物伤,需海藻急救包”,药箱自动打开第三层,连镊子都一并弹了出来,小满用镊子夹出碎片,涂了点月光藻汁,小鱼很快就恢复了活力。

最搞笑的是“配药小插曲”——小闹钟偷偷爬进治愈站,用钳子碰了碰识别仪,仪器对着它的壳扫了扫,居然播报“无伤口,建议投喂虾干一颗”,药箱第二层突然弹出一颗虾干,小闹钟叼着虾干就跑,小满笑着喊:“这药箱还能当‘零食投喂机’!”林夏赶紧在识别仪里加了“螃蟹壳过滤程序”,再也不会把小闹钟的壳当成伤口了。

治愈站升级后,小满还在每个迷你治疗船里放了个小型智能药箱,驻守的小螃蟹们只要按一下按钮,就能给浅滩、珊瑚谷的生物配药。有次远海的小鱼被渔网缠住,小邮带着小型药箱赶过去,小螃蟹“小治”按了下按钮,仪器播报“异物伤,需海藻急救包”,很快就帮小鱼剪开了渔网,涂了月光藻汁。

当晚,小满在治愈站日志里写道:“智能药箱今天帮我配了15次药,没出一次错,小光还帮我抓了次识别乌龙——升级太成功了!以后要给药箱加个‘生物档案库’,记住每个生物的伤口历史,配药更精准!”小桃给智能药箱织了个“药箱外套”,上面绣着“治愈小助手”五个字;小光在药箱旁边晃着触手,绿光闪得欢快,像是在为新伙伴开心。

第772集:小桃的“深海生物元宵灯会”与“会发光的水母灯笼”

元宵节快到了,小桃看着人类挂灯笼、猜灯谜的视频,抱着荧光海带就冲进了甲板:“办‘深海元宵灯会’!我要做水母形状的灯笼,给螃蟹做灯笼帽,让机械螃蟹推着灯笼车,猜灯谜赢发光汤圆,肯定比人类的灯会还好玩!”

灯会筹备的“灯笼脑洞”能装满整个科研站——小桃用透明海藻胶做了“水母灯笼”,里面放着月光藻灯,夜里会发出淡蓝色的光,灯笼下面垂着荧光海带做的“触手”,风一吹就晃,像真的水母在游动;给小螃蟹们做了“灯笼帽”,用红色海藻编的,顶部粘了个迷你月光藻灯,戴在头上像小灯笼;最绝的是“灯笼车”——林夏帮她在机械螃蟹的背上装了个小推车,车上放着一串水母灯笼,机械螃蟹推着车走,灯笼晃来晃去,像移动的灯串。

可做水母灯笼时,小桃把海藻胶调得太稀,灯笼刚做好就塌了,黏糊糊的粘了一手。小光在旁边用绿光拼出“哈哈哈”,小满赶紧用控水术帮她把海藻胶调稠,才做出成型的灯笼。“下次调胶要记着比例!”小桃边擦手边说,把塌掉的灯笼改成了“迷你灯笼挂件”,挂在灯笼车上当装饰。

元宵灯会当天,科研站的甲板变成了“灯的海洋”——小桃把水母灯笼挂在栏杆上、树枝上,连海鹰号的桅杆上都挂了一串,淡蓝色的光映在海水,像一片发光的水母群;“灯笼车比赛”最热闹,机械螃蟹推着灯笼车,小清戴着灯笼帽,举着钳子在旁边“指挥”,小螃蟹们跟着灯笼车跑,灯笼晃得更欢;林夏负责“灯谜区”,谜面都是关于深海生物的:“会发光,当助手,尾巴能变色(打一生物)——答案:小满”“爱送信,戴背包,是只小海豚(打一生物)——答案:小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猜灯谜环节笑料百出——小桃自己写的谜面,居然被小闹钟猜对了:“举钳子,爱偷虾,是个小馋猫(打一生物)——答案:小闹钟”。小闹钟用钳子夹着谜面,举得高高的,绿光闪得骄傲,小桃笑着给它发了颗发光汤圆(用发光蛋白和糯米做的,夜里会亮);林夏猜灯谜时,把“会发电,像铃铛(打一生物)”猜成了“小光”,结果答案是“铃铛水母”,被罚给机械螃蟹推灯笼车,林夏推着车,机械螃蟹故意走得飞快,害得她差点摔了个趔趄。

灯会的高潮是“放灯笼”——大家把写着心愿的纸条塞进水母灯笼里,小满用控水术托着灯笼,慢慢放进海里,灯笼随着海水漂走,淡蓝色的光映着心愿,像一颗颗会许愿的星星。小满的心愿是“希望智能药箱越来越好用,治愈更多生物”,小桃的是“希望明年灯会做更大的水母灯笼”,林夏的是“希望铃铛水母的研究有新突破”,沈清月的是“希望友谊航线能开通到更远的地方”。

当晚,海面上漂着几十盏水母灯笼,淡蓝色的光连成一片,像一条发光的灯河。小桃躺在甲板上,看着灯笼漂远,嘴里啃着发光汤圆,笑着说:“明年元宵灯会,要做会唱歌的水母灯笼,让灯笼飘到星星部落,让星点水母们也一起猜灯谜!”

第773集:林夏的“智能药箱联动研究”与“会远程诊断的声纹药箱”

林夏看到小满的智能药箱后,突发奇想:“要是能让药箱和远海的治疗船联动,实现‘远程诊断’就好了!”她拉着小满,在智能药箱里加了“声纹联动模块”——药箱能通过声纹记录仪,接收迷你治疗船传来的生物声音(比如小螃蟹受伤时的“哒哒”声、小海龟的呼吸声),再结合伤口照片,远程判断伤口类型,指导驻守的小螃蟹配药。

远程诊断的第一次实战,就帮了大忙——远海治疗船的小螃蟹“小治”发来求救信号,声纹记录仪里传来小鲸鱼的“呜呜”声,还附带了一张伤口照片(用林夏做的迷你相机拍的)。林夏把声纹和照片输入智能药箱,药箱立刻播报“中度擦伤,需月光藻汁10毫升,海藻急救包一个”,林夏通过声纹发射器,告诉小治怎么配药、怎么涂,小治按照指导,很快就帮小鲸鱼处理好了伤口。

可联动时出了“信号卡顿”——有次珊瑚谷的小海龟壳裂得深,小护发来的照片模糊不清,声纹也断断续续,药箱居然判定为“轻度裂伤”,林夏差点指导小护用错药。小满赶紧用“水下听觉”听小海龟的声音,才知道是重度裂伤,需要8毫升记忆胶。“得给声纹模块加个‘信号增强器’!”林夏用星点水母的黏液做了个增强器,装在药箱上,信号再也不卡顿了,照片也能清晰传输。

林夏把这种“声纹药箱”装在了三艘迷你治疗船和科研站的治愈站里,还在友谊航线的每个站点都装了声纹发射器,形成“远程治愈网络”——浅滩的小护遇到搞不定的病例,能立刻联系科研站;珊瑚谷的小治需要药剂,声纹药箱能远程指导配药;远海的小友发现受伤生物,拍张照片、传段声音,就能得到精准的治疗方案。

最惊喜的是“声纹档案库”——林夏把每个生物的声纹、伤口历史都存在药箱里,下次再遇到同一生物受伤,药箱能直接调出历史记录,快速配药。有次浅滩的小螃蟹“小笨”又被礁石划伤,药箱一识别,立刻播报“小笨,轻度擦伤,历史用药3毫升月光藻汁,本次建议2毫升”,精准又高效。

林夏把声纹药箱的研究写成论文,标题是《基于声纹联动的深海远程治愈系统研究——以智能药箱为例》,投稿后被国际远程医疗期刊收录;她还把远程诊断的视频发在社交账号上,配文“深海也有远程医疗,小螃蟹也能当‘实习医生’”,很快就火了,海洋保护组织纷纷来咨询,想引进这种声纹药箱。

当晚,林夏坐在治愈站里,看着智能药箱和远程传来的声纹信号,笑着说:“下次要让声纹药箱和磷虾预警系统联动,遇到危险时,药箱能自动提醒‘附近有暗流,请谨慎治疗’,让远程治愈更安全!”小光在旁边的水箱里,绿光跟着药箱的指示灯闪,像是在“支持”她的新计划。

第774集:沈站长的“友谊航线新站点开拓记”与“会探路的小海豚先锋队”

随着友谊航线越来越受欢迎,沈清月决定开拓新站点——从远海的鲸鱼栖息地,再往深海延伸,开通“海沟站点”和“火山口站点”,让更多深海生物能感受到友谊航线的温暖。“但海沟和火山口地形复杂,得先探路!”沈清月翻着航线地图,突然想到了小长,“让小长带着小海豚们当‘先锋队’,探探新站点的路!”

先锋队的“探路装备”很齐全——小桃给小长织了件“探路背鳍外套”,上面绣着“先锋队队长”四个字,还缝了个迷你指南针(用贝壳磨的,能通过海水流向辨别方向);林夏给它们装了“地形记录仪”(用防水摄像头做的,能拍下海沟的地形、火山口的温度);小满给它们准备了“应急治愈包”(迷你智能药箱,能处理小伤口);小邮则当“通讯兵”,负责把先锋队的探路情况,实时传回科研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探路第一天,先锋队就遇到了“海沟暗流”——小长带着小海豚们刚进入海沟,突然来了一股强暗流,小海豚“小伤”被冲得差点撞在礁石上,小长赶紧用背鳍托住它,小邮立刻传回信号:“海沟入口有强暗流,需绕路!”沈清月根据传回的地形照片,在地图上标记了“安全路线”,让先锋队从海沟侧面绕过去,才避开了暗流。

探路第三天,先锋队到达“火山口站点”——这里的海水温度比其他地方高,还有很多发光的火山岩,小长用背鳍碰了碰火山岩,发现温度适中,不会烫伤生物;林夏通过地形记录仪,发现火山口周围有很多小生物,比如发光的火山虾、耐热的小螃蟹,刚好能设个新站点,给它们送活力泉水和治愈物资。

最惊险的是“火山口小插曲”——有次小长带着先锋队靠近火山口,突然有块小火山岩掉下来,小海豚“小闪”差点被砸中,小长赶紧用身体挡住,背鳍被蹭了点皮。小满通过远程声纹药箱,指导小邮给小长涂了5毫升月光藻汁,小长很快就恢复了活力,继续探路。

探路结束后,先锋队带回了详细的地形地图、生物照片和温度数据——海沟站点的安全路线、火山口站点的生物分布,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沈清月根据这些数据,很快就确定了新站点的位置,还在海沟入口装了磷虾预警系统,在火山口站点装了温度传感器,确保航线安全。

新站点开通当天,“深海彩虹号”载着活力泉水、治愈物资,第一次驶向海沟和火山口——海沟的小生物们围着船,举着小石子,像是在“欢迎”;火山口的火山虾们,用钳子夹着发光的火山岩,送给大家当“礼物”;小长带着先锋队,在前面领航,尾巴拍着水面,像是在“骄傲地展示”自己探的路。

当晚,沈清月在航线日志里写道:“友谊航线的新站点开通了,感谢小长和先锋队的探路,让我们能把友谊传到更深的深海——以后,我们要开拓更多新站点,让友谊航线,绕遍整个太平洋!”小长戴着“先锋队队长”的外套,在浅水区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映着光,像一颗发光的探路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