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底来的人》(791-800集)

第791集:小满的“治愈站宠物回访日”与“会炫耀成长的小生物”

距离第一次宠物领养日过去三个月,小满翻着领养家庭发来的照片,看着小星从胆小躲角落,长成敢在水箱里晃触须的“小调皮”,小乖从瘦弱的小螃蟹,长成能举着大珍珠的“小勇士”,突然决定:“搞‘宠物回访日’!让领养家庭带着小生物回科研站,看看它们的成长,聊聊照顾的趣事,还要给‘最佳成长奖’发礼物,肯定很暖心!”

回访日的“成长惊喜”藏在细节里——小满给每个回访的小生物准备了“成长对比卡”,正面是领养时的照片,背面是现在的照片,比如小星的卡上,正面是“触须断两根,绿光微弱”,背面是“触须齐全,绿光闪得欢快”;小桃做了“成长纪念礼物”:给小星织了“发光触须带”(用荧光海带编的,夜里会亮),给小乖做了“珍珠收纳盒”(用贝壳磨的,刚好装它捡的珍珠),给小游做了“小鱼干挂坠”(用海藻绳串的,方便它叼着玩);林夏准备了“成长声纹录制”,让领养家庭录下小生物现在的声音,和领养时的声音对比,做成“成长声纹纪念册”。

可回访当天,“认亲小乌龙”先来了——小女孩带着小星回来,小星刚放进水箱,就对着小光晃触须,绿光闪得急促,小满笑着说:“小星说‘小光哥哥,我长高啦’!”结果小光误以为小星要抢它的浮游生物,用触须碰了碰小星的触须,像是在“说这是我的”,小星委屈地缩到角落,小女孩赶紧说:“小星不是要抢,是想跟你分享我的浮游生物!”小光才慢慢凑过去,和小星一起晃触须,绿光交织在一起,像在“聊天”。

老爷爷带着小乖回来时,场面最热闹——小乖趴在老爷爷的手心,举着一颗比它壳还大的珍珠,绿光闪得骄傲,一进治愈站就爬向小清,用钳子碰了碰小清的壳,像是在“炫耀”:“你看,我捡的珍珠比你的还大!”小清用钳子夹着一颗小珍珠,和小乖的珍珠碰了碰,像是在“说不错,比我当年厉害”;老爷爷笑着说:“小乖每天都去海边捡珍珠,捡了就往我口袋里塞,现在我口袋里全是它的珍珠!”

志愿者带着小游回来时,小游直接跳进浅水区,和小游一起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甲板上,像是在“比赛谁跳得高”。小游的尾巴比领养时粗了一圈,游得又快又稳,志愿者说:“小游每天都在海边浅水区游,还会帮我赶跑调皮的小螃蟹,现在是浅滩的‘小守护者’啦!”林夏录下小游欢快的“摆尾声”,和领养时虚弱的“划水声”对比,声纹记录仪上的波形从“平缓”变成“急促有力”,大家都笑着说:“小游长本事啦!”

也有“成长小烦恼”的小生物——领养小螃蟹“小闹”的哥哥,带着小闹回来,小闹还是改不了调皮的毛病,一进治愈站就用钳子夹小桃的毛线球,把毛线扯得满地都是,哥哥无奈地说:“它每天都在家夹拖鞋,我的拖鞋都被它夹破两双了!”小桃笑着给小闹做了个“钳子玩具”(用海藻编的小螃蟹,让它夹着玩),小闹立刻抱着玩具啃,再也不扯毛线了。

回访日结束,小满给小星、小乖、小游颁发了“最佳成长奖”——小星的奖品是双倍浮游生物,小乖的是超大虾干,小游的是小鱼干串;领养家庭们抱着小生物,和科研站的朋友们合影,照片里,小星的绿光、小乖的珍珠、小游的尾巴,都闪着快乐的光。

当晚,小满在回访日志里写道:“今天看到小生物们的成长,比自己治愈好生物还开心——原来领养不是结束,是另一种成长的开始,以后每三个月都办一次回访日,看着它们从弱小到强大,从胆小到勇敢,就是最幸福的事!”小光在水箱里用绿光拼出“欢迎常回家”,小邮游进浅水区,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像是在为小生物们的成长庆祝。

第792集:小桃的“深海生物风筝节”与“会挂风筝的机械螃蟹”

春天的风暖融融的,小桃看着人类放风筝的视频,抱着荧光海带就冲进甲板:“办‘深海生物风筝节’!我要做水母形状的风筝、螃蟹形状的风筝、海豚形状的风筝,让机械螃蟹帮着挂风筝,小海豚们拖着风筝在海里飞,肯定比人类的风筝节还好玩!”

风筝节的“风筝脑洞”能飞上天——小桃用轻质的海藻布做风筝面,用碳纤维做骨架(又轻又结实),做了“星点水母风筝”:面是透明的,上面涂着发光蛋白,夜里会发绿光,尾巴是荧光海带做的,风一吹就晃,像真的水母在飞;“螃蟹风筝”:壳是红色海藻布做的,钳子是硬纸板做的,涂着荧光漆,风一吹钳子会动,像在“夹东西”;“海豚风筝”:身体是蓝色海藻布做的,背鳍是白色的,尾巴能左右摆动,最特别的是“发光风筝线”(用荧光毛线编的,夜里会亮)。

可做风筝时,小桃把海藻布剪错了形状,水母风筝的伞盖剪得太小,飞不起来,气得她把风筝扔在地上。小光在旁边用绿光拼出“哈哈哈”,小满赶紧帮她把海藻布补大,才做成能飞的风筝。“下次剪布要先画图纸!”小桃边补边说,把剪坏的风筝改成了“迷你风筝挂件”,挂在机械螃蟹的壳上。

小主,

风筝节当天,科研站的码头变成“风筝广场”——小桃用荧光海带编了“深海风筝节”的横幅,挂在码头的栏杆上;机械螃蟹背着“风筝挂架”(林夏帮它做的,能升降的金属架),负责把风筝挂在高处;小清带着小螃蟹们,举着风筝线,在码头边跑,帮着放风筝;小长带着小海豚们,在浅水区拖着“海豚风筝”,尾巴拍着水面,风筝在海面上飞,像真的海豚在跳跃;林夏负责“夜间风筝秀”,用投影仪在风筝上投深海生物的图案,夜里看像会动的画。

“放风筝比赛”最热闹——小桃喊“开始”,小清举着“螃蟹风筝”,在码头边跑,风筝慢慢飞起来,钳子随风摆动,像是在“夹风”;小贪举着“水母风筝”,跑了两步就摔了个跟头,风筝线缠在了栏杆上,小清赶紧跑过去,用钳子帮它把线解开,才让风筝飞起来;机械螃蟹挂“海豚风筝”时,把风筝线缠在了自己的关节上,风筝飞不起来,它急得举着钳子晃,小游游过来,用嘴叼着风筝线,帮它把线拉直,风筝才慢慢飞上天,引得大家拍手叫好。

夜间风筝秀最惊艳——所有风筝都飞上天,发光蛋白和荧光毛线亮起来,“水母风筝”的绿光、“螃蟹风筝”的红光、“海豚风筝”的蓝光,在夜空中连成一片,像一群发光的深海生物在飞;林夏在风筝上投了小光的绿光、小邮的背鳍、小清的钳子,风筝在空中“动”起来,像是在“表演”;小桃弹着吉他,唱着《风筝飞呀飞》,歌声和风筝的“哗啦”声交织在一起,温柔又热闹。

风筝节结束,小桃给每个“风筝小能手”发了“风筝纪念章”——小清的是“最佳放风筝能手”,小贪的是“最努力放风筝能手”,机械螃蟹的是“最佳挂风筝能手”;大家坐在码头边,看着天上的风筝慢慢飘远,小桃笑着说:“明年风筝节,要做会唱歌的风筝,让风筝带着我们的歌声,飞到星星部落,让星点水母们也能看到!”

第793集:林夏的“风筝声纹发射器研发记”与“会传声的深海风筝”

小桃的风筝节结束后,林夏看着天上飘着的风筝,突发奇想:“要是能让风筝带着声纹发射器,把我们的声音传到远海,让星星部落、海沟的生物都能听到就好了!”她拉着小桃,开始研发“风筝声纹发射器”——把迷你声纹发射器装在风筝上,用发光风筝线当信号传输线,风筝飞上天后,发射器能接收科研站的声音,通过风筝线传到远海的声纹接收器上,像“会传声的深海风筝”。

发射器的核心是“迷你声纹模块”——林夏用星点水母的黏液做了个小巧的发射器,体积只有指甲盖大,装在风筝的尾巴上;风筝线里裹着细金属丝(能传输信号),连接到科研站的声纹记录仪;发射器能接收人类的声音、生物的叫声,通过金属丝传到远海的接收器(装在友谊航线的信号塔上),再由接收器把声音转换成生物能听懂的频率,比如人类的声音转换成小海豚的“啾啾”声,小螃蟹的“哒哒”声转换成星点水母的绿光震动。

可试放风筝时,出了“信号中断”的问题——风筝飞上天后,发射器刚接收完小桃的歌声,风筝线就被风吹断了,风筝飘向远海,信号也断了。林夏急得跳脚,小邮赶紧追过去,用嘴叼着风筝线,把风筝拖了回来,发射器居然没坏,还录下了远海的海浪声。“得给风筝线加个‘防断扣’!”林夏用海藻编了个活扣,系在风筝线和发射器之间,就算线断了,发射器也会挂在活扣上,不会掉海里。

升级后的“传声风筝”成了“深海传声筒”——小桃抱着吉他,对着风筝唱《深海的朋友》,发射器接收歌声,通过风筝线传到远海的接收器,转换成星点水母的绿光震动,星星部落的水母们听到后,用绿光拼出“好听”;小满对着风筝喊“小清,加油”,发射器转换成小螃蟹的“哒哒”声,海沟的小螃蟹们听到后,举着钳子晃,像是在“回应”;最搞笑的是小闹钟,对着风筝喊“我要虾干”,发射器转换成小海豚的“啾啾”声,小长听到后,真的叼着小鱼干串,游到科研站附近,像是在“送吃的”。

林夏把“传声风筝”用在友谊航线的“远程问候”上——每周风筝节,她都会放一只“传声风筝”,把科研站的声音、生物的笑声传到远海;远海的生物们听到后,会通过声纹通讯器,把自己的声音传回来,比如星星部落的水母们用绿光震动传“谢谢”,海沟的小螃蟹们用“哒哒”声传“我们很好”;林夏把这些“回信”录下来,做成“远海问候专辑”,放在声音博物馆里,游客扫码就能听。

最感人的是“跨海对话”——通讯兵爷爷对着风筝,用老船长的方言说:“老船长,我在科研站很好,大家都在守护深海,你放心吧”,发射器把声音转换成老船长当年的通讯密码,传到远海的老潜水艇附近,声纹记录仪居然捕捉到了微弱的“回应信号”,像是老船长在“说我知道了”。爷爷摸着风筝线,眼睛红了:“老船长听到了,他真的听到了。”

小主,

林夏把“传声风筝”的研究写成论文,标题是《基于深海风筝的声纹远程传输系统研发与应用》,投稿后被国际声学工程期刊收录;她还把“跨海对话”的视频发在社交账号上,配文“风筝带着声音飞,深海不再遥远”,很快就火了,很多海洋保护组织都来咨询,想引进这种传声风筝,和远海生物“对话”。

当晚,林夏坐在码头边,看着天上飘着的传声风筝,发射器的蓝光闪得柔和,风筝线的荧光映在海面上,像一条发光的线,连接着科研站和远海。“下次要让风筝能接收生物的声音,”林夏摸着发射器,笑着说,“让我们能听到远海生物的问候,真正实现‘深海双向对话’!”小光在旁边的水箱里,绿光跟着风筝的节奏闪,像是在“期待”;窗外,小邮叼着风筝线,在浅水区游来游去,像是在为传声风筝“护航”。

第794集:沈站长的“联盟守护故事巡讲团”与“会讲故事的小螃蟹讲师”

随着联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学校、社区都邀请科研站去讲深海守护故事。沈清月看着邀请函,笑着说:“组建‘联盟守护故事巡讲团’!让联盟成员当讲师,小清当‘小螃蟹讲师’,小光当‘绿光辅助’,小邮当‘故事道具员’,把我们的守护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加入守护队伍!”

巡讲团的“讲师分工”很明确——沈清月当“团长”,负责讲联盟成立的故事;小满当“治愈讲师”,讲治愈受伤生物的趣事;小桃当“美食讲师”,讲联盟美食节的故事,还带自制的深海饼干给听众尝;林夏当“科研讲师”,讲声纹通讯器、传声风筝的研发故事;最特别的“小讲师”是小清,负责讲生物们的守护故事,用钳子夹着小石子摆图案,配合小满的翻译;小光用绿光拼出故事里的生物,当“视觉辅助”;小邮叼着故事里的道具(比如迷你治愈箱、小风筝),当“道具员”。

可第一次试讲,“小讲师乌龙”就来了——小清讲“治愈小鲸鱼”的故事时,用钳子夹着小石子摆鲸鱼的形状,结果摆成了螃蟹的形状,听众们都笑了,小满赶紧翻译:“小清说‘鲸鱼和螃蟹都是好朋友,形状差不多啦’!”小光赶紧用绿光拼出鲸鱼的形状,才圆了场;小邮当道具员时,把迷你治愈箱当成了小鱼干,叼着就往嘴里塞,小桃赶紧从它嘴里抢出来,笑着说:“这是道具,不能吃!”

巡讲团第一次去学校讲课时,场面最热闹——沈清月刚讲完联盟成立的故事,小清就爬上台,用钳子夹着小石子摆成联盟徽章的形状,绿光闪得认真;小满讲“小清救药箱”的故事时,小光用绿光拼出小清用壳护药箱的画面,台下的孩子们看得眼睛发亮;小桃带的深海饼干被一抢而空,孩子们边吃边喊:“真好吃,我也要当深海守护者!”;小邮叼着迷你风筝,飞到孩子们面前,孩子们摸着它的背鳍,笑着说:“小邮真可爱,我也要像它一样帮朋友!”

去社区讲课时,“互动小插曲”不断——一位老奶奶问小清:“小螃蟹,你为什么要保护深海呀?”小清用钳子夹着一颗小珍珠,放在老奶奶手里,小满翻译:“小清说‘深海是我的家,有我的朋友,我要保护家,保护朋友’!”老奶奶摸着珍珠,笑着说:“说得好,奶奶以后也去海边捡垃圾,帮你保护家!”;一个小男孩问小光:“小水母,你会发光,能帮我照路吗?”小光用绿光拼出“可以”,还晃着触须,把小男孩的手照得发亮,小男孩开心地拍手。

巡讲团的“故事道具”越来越丰富——林夏做了迷你传声风筝,讲课时放上天,让孩子们对着风筝喊守护口号,声音能传到远海;小桃织了迷你生物玩偶(小清、小光、小邮的样子),送给听课的小朋友,让他们记住这些生物朋友;小满做了“迷你治愈包”(里面装着模拟的月光藻汁、记忆胶),教孩子们怎么给玩具生物“涂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