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

荷塞亚斯过去并不是现在这黄沙满天的样子。

因为近海,荷塞亚斯有着丰富的水产资源,气候也冬暖夏凉。内陆地区水草丰茂,大量的牛羊随着游牧民族迁徙至此。

丰富的食物,宜人的气候,适宜生存的环境造成了人口的大规模增长。人口爆发式地攀升意味着人类需要更多更多的食物才能养活所有的后代子孙。

游牧民族并不擅长种植,主食也偏向食用肉类。为了加大肉类的供应,延续了祖宗传下来的风俗的游牧民族开始开拓更多的牧场,畜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沿海的鱼类资源开发也十分顺利。

然而时间向后推移几千年,所有美好的开端都有了一个肉眼可见的糟糕结局。

一山容不得二虎。游牧民族为了争夺草场,不断进行着战争。

草原地区,骑兵无疑是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战力。而战争需要食物,不管是人还是马都得吃饱肚子。

本来是为了增加口粮才要争夺草场,后来却是为了打战而无节制地增加牲口。过度的放牧导致草原逐渐荒芜。战马踏过的大地更是让绿意星点儿不存。

最终牧民与牧民们的牲口就像是蝗虫过境,所到之处不留星点儿绿意。

光秃秃的地表没有植物覆盖,泥土无法保持水分。蒸发掉的水分又被地中海上吹来的海风带走,内陆沙漠化就此开始。

对此,这片土地上的人类所做的仅仅是离开已经不适和居住的沙漠化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向着沿海迁徙。

地上没吃的,海里可就遭殃了。

沿海的水产被人过度捕捞,鱼类资源衰减得厉害——人类的渔网一旦洒下,只有个体小的鱼才能侥幸不被渔网捞上船去变成人类的盘中餐。本来应该是两年、三年才能达到成熟期的鱼类开始性成熟,以便在长大到无法逃离人类的渔网之前尽可能多地留下自己的子孙后代。

这相当于人类变相地筛选了鱼类的基因。只有体积越小但越快完成性成熟的鱼类才能得以繁衍。于是鱼类种群开始迅速小型化。

鱼类小型化与性早熟造成的恶果就是鱼类种群劣化,更不容易抵抗外敌的袭击以及洋流、气温乃至海中环境的变化。能够适应深海环境的鱼类大批量迁徙,只能留在浅海海域的鱼类种群已经是濒临灭绝。

到了现在的荷塞亚斯,毛阿斯河的水量已经萎缩到了极致。阿巴库尔之外的城市只有少量地方还存在零星绿洲。一旦沙尘暴来临,就是阿巴库尔这个首都也会下起黄沙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