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1章 临时起意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楼令主要变成梳理政务。

不得不提的地方是,看上去郤锜不像是能够耐心坐下来处理政务的样子,可是偏偏没有留给楼令多少公务。

楼令只能归纳于当前都是各个家族自治,没有太多的公务需要处理。

实情确实也是那样。

如果楼氏出了问题,一定不肯让其他人介入,实在没有办法了才会寻求国家干涉。

真的还有其它的办法,不会有家族寻求国家的介入,暴露己方的虚弱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要变成其他家族眼中的肥肉了。

那说得是晋国。

武德过于充沛的晋国对外还会收着点来,国内的兼并可就变得血淋淋。

卿位家族找到机会就会兼并或吸纳中小家族成为自己的附庸,实在是无法给中小家族有太多的安全感,形成那样的氛围也就不值得奇怪。

其他国家?多数国家没有强到夸张程度的大家族,互相兼并很容易让第三方占到便宜,相互盯着也就造成难以兼并的情况,更愿意让国家介入仲裁。

到了什么都归国家管的阶段,担任公职需要处理大大小小的事务才激增。

当了中军将,需要处理的琐碎公务并不多。

轮到中军将进行仲裁,基本上就是到不可收拾的程度了。

想当仲裁者?背后的家族实力强不强是关键。

最为简单的事情就是,让家族实力弱小的人当仲裁者,他们能够压得住吗?

“倒是可以趁机吸纳一些家族作为附庸。前面那些中军将都是这么干的。”楼令的案几上有名单,只要他肯花费心思,名单上的家族都是砧板上的肥肉。

卿位家族是怎么壮大的?单纯依靠生产或立功被赏赐,速度不可能快得起来;不就是手握权柄,加上本身的实力足够强大,一再搞兼并嘛。

大鱼吃小鱼是一种规律,在哪里都是这种样子。

楼令处理完公务来到屋外。

门口站立的两位侍者按照往常那般,搬来了桌椅,布置上茶水与点心。

每一天的这个时候,楼令会在院子里转悠一下,稍作歇息就进行锻炼。

没有条件的情况需要劳碌奔波。

有了条件之后,谁不想生活过得舒服又惬意呢。

“有发生什么事情吗?”楼令坐在躺椅上,放松身躯随之一摇一晃。

林姒特别看了一下记录,说道:“国君频繁召见中军尉;邯郸氏之主频繁拜访郤氏之主。”

那都是楼令意料当中的事情。

魏氏这个家族很强大,只是劣势也比较明显,一个不慎太容易让卿位家族联合针对。

形单影孤的邯郸氏迎来了历史机遇,他们一定想要抓住机会抱上郤氏的大腿。

“君上的耐心还是不足。”楼令由衷地说道。

楚庄公在继位之后连续三年表现得庸庸碌碌,麻痹了那些对他心怀警惕的封君之心,也是在寻觅可以用的人才。这便是成语“一鸣惊人”的背景故事。

楼令说晋君周不够耐心,并不是单纯指晋君周登位多少年之类,主要是缺乏对局势的掌握。

晋国公室取代周王室所需的要素首先是什么?肯定是晋国不能有爆发内乱的风险。

若是随时随地会爆发内乱,并且一旦乱起来很难控制规模,光是应对楚国和齐国的反扑都会比较吃力,还怎么取代周王室啊?

没有多少一国之君甘愿没有多少实权,多的是一国之君想要大权在握。

晋君周扶持魏氏是为了获得权力的延伸,不能说他做错了。

难题也就给到了作为中军将的楼令这一边。

在晋君周看来,取代周王室的国策是由楼令提出,并且楼令当了中军将,有麻烦也不会是没有多少实权的君主,该是权臣去协调和应对。

那样既能够试探楼令是否有决心取代周王室,还能够看出对晋君周收权的容忍度。

至于说最后玩砸了?没有多少实权的晋君周不是第一责任人。

要是拿不回权力,晋国怎么样对没有权力的君主又怎么样?该是坐在君位会坐着,损失最大的将是并非为君的贵族。

很难理解是吧?

简单来说就是,大环境之下很难亡国,顶多就是一国之君所治理的国家疆域缩减。

然后,目前掌控权柄的是一众卿大夫,作威作福的并非是晋国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