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烽烟再起

将要东征的军团什么时候开拔,不适合在这种场合进行禀告。

那是因为性质上的不同。

南下的晋军打得是国战,一些程序必须走一走。

东进的部队?他们是要打私战,输赢会影响到晋国,可无法拿来在台面上讲。

“寡人会亲自给将士们送行。”晋君周说道。

进行国战,哪能够没有誓师的仪式呢?

到时候,晋君周需要给士匄授旗,会现场进行占卜和祭祀活动。

占卜?没错啊,出征之前进行占卜,老传统了。

那一项传统出现的时间很久远,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面由宗教来决定国家的命运,直至姬周王朝的建立才慢慢弱化宗教的影响力。

姬周王朝是怎么干的?他们直接越过“中间商”这一个步骤,称自己是老天的儿子,直接跟“父亲”对话了。

所以,什么姬周王朝自甘堕落,从人王(人皇)跌落成为天子,压根就是各种营销号在瞎鸡儿乱扯。

那是姬周王朝在弱化宗教的影响力,完成了“政教合一”的建设,不给各种宗教人员瞎乱搞的机会。

很要命的地方是什么?还真不少人信了各种营销号的瞎乱扯,忽略了从远古到殷商各种宗教势力的强势,觉得姬周王朝的统治者自认“天子”是一种很掉价的行为。那完全是不知道殷商和之前王朝的君臣被宗教折腾多惨啊!

翌日。

晋国君臣想要占卜结果是什么,遭到全面打压和弱化的神职人员只有配合的份。

占卜结果当然是:大吉!

换作是以前,能不能出征不是由君臣来决定,得看各种神职人员的斗争结果或心情。

没有魂穿之前,楼令其实也是信了各种营销号的瞎乱扯,真正成为国家的管理者一员,明白过来怎么一个回事。

根据楼令的了解,认知到帝辛(纣王)其实是一位很可怜君主。

怎么个可怜法?帝辛生长在神权势力很强的时代,也是到了王朝不变会亡国的末期,求变得不到理解的同时,遭遇到当时主流阶层的抛弃,甚至连至亲都背叛。

用现代网络上的理解,帝辛的行为在臣下看来大概就是:陛下何故造反?

改革嘛,由君主之身力主和亲自进行改革,成功了延续王朝的统治,失败了可不就是造自己的反?

当时可不止姬周想造反,纯粹姬周是众多诸侯之中最懂得抓住机会的那一个,先前还献祭了冀这方诸侯呢。

小主,

成为新一任天下共主的姬周,不是调头跟宗教斗争起来了吗?

在姬周王朝斗赢了宗教势力之后,祭祀方面的主导权一样被国家的君臣接管,不再是被那些神职人员牵着鼻子走了。

誓师出征对于晋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在都城圈的晋人一点都不陌生,即将踏上征程的人也很习惯。

在以前,晋军出征之前免不了齐唱《诗经》里面的《出车》这一首。

目下,取代周王室已经变成晋国高层的共同目标,自然不会再搞那么一出。

晋国有属于自己的军歌吗?有,并且很多首,《出车》是唱得最多的一首,原因是晋国高举“尊王攘夷”的大旗。

现在变成了《大雅.抑》这一首了。

其实,唱一唱其它也不是不行。

毕竟,《诗经》的形成之初或许带上了地方色彩,慢慢也就变成了整体文明的其中一部分。

甚至可以说,晋军唱《秦风.无衣》也不存在什么违和的地方。

怎么会违和呢?到战国时代之后,赵军与秦军打生打死,赵军也会唱《秦风.无衣》的啊。

倒是楚人比较傲娇,他们唱得一直都是自家的楚辞。

没有办法的事情,楚国的排它性比较高,他们确确实实也有了跟中原存在区别的文化。

拿接近战国末期,嬴异人为了当太子需要讨好华阳太后,给自己取了个新的楚人名字,三天两头去给华阳夫人唱楚辞,等等事情一样。肯定是楚国嫁到秦国成为王后的华阳夫人对楚国文化十分自信,才会搞了那么一出出。

真要是楚国的文化与中原各国没有太大区别?秦庄襄王想讨好华阳夫人可就没有那么明显的招,需要找到其它的办法了。

晋军再一次出征了。

在君臣想要休养生息的时候,传来楚国出兵北上的消息,不得不出征。

以上是晋国庙堂释放出的信号,告诉天下列国:不是我们不想消停,主要是楚国不消停。

这种舆论很有必要!

如果是晋国再次主动出兵,一定会把列国给吓惨,必然加快他们互相勾结的速度。

楚国主动北上。他们要收复失地的理由很恰当,难道晋国就该不做抵抗吗?

列国很庆幸一点,晋国这一次没有召集会盟。

其实,晋君周是想召集诸侯会盟,遭到楼令的劝阻。

可以召集诸侯进行会盟,问题是时机很不对。

前几次的大战,晋国已经把列国折腾得很凄惨了。

有军团南下,也有军团即将东进,不是吗?

可以想象晋国的东征军团会让多少国家感到紧张,其中最紧张的一定是鲁国和齐国。

关齐国什么事?他们齐国正在向莱国用兵,到了收尾的阶段,怕的就是晋军介入导致功亏一篑。

他们收到来自晋国发出会盟的邀请,只会是派出小猫小鱼做做样子,不具备诚意的反馈会损害晋国的威望。

最重要的事情是,列国已经到了对晋国忍受的临界点,继续折腾太容易让他们背离晋国,不如给他们喘口气的机会,改玩使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

在南征军团出发后的第三天,东征军团没有举行誓师大会就开拔离开。

楼令没有南下也没有东进,选择留在“新田”进行坐镇。

坐镇什么?

在都城郊外还留下荀氏的两个“师”和郤氏的一个“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