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1章 躁动就对了
唉.....
.........
荀氏在都城郊外陈列了两个“师”的兵力,他们本来是用于参加南征。
郤氏在都城之外屯了一个“师”的兵力,一开始就明确是准备来给楼令用的。
那么,楼氏在都城还有部队吗?答案是都城外没有,不远的“韩”地集结了两个“旅”,又在“吕”地集结了三个“旅”。
楼令对于都城郊外有部队陈列并不感到多么紧张。
荀氏那是情况特殊,宗主过世让预定的出征计划无法施行。
如果荀氏一开始在都城周边集结了超过两个“师”的兵力,才需要让楼令稍微紧张一下。
目前荀氏是有两个“师”的都城郊外没有错,可是也有郤氏一个“师”的兵力在侧,都城本来就有两个“旅”的守军,另有属于司寇管理的三个“旅”在附近。
有郤氏和公族的部队在侧,真出了什么状况,怎么都能拖延一时的吧?
可以稍作拖延的话,时间也不用太久,只要“新田”不是在一两天之内沦陷,楼氏的部队在两天内就能够抵达,半个月内还能抽调出包括楼氏在内的更多部队。
再者说了,中行氏是什么毛病,好些卿大夫并不在“新田”城内,国家在对外进行战争,敢在这个时候攻击都城?
若是卿大夫全在“新田”的话,发动攻击杀死或控制所有卿大夫,进可以玩篡位,原地踏步能够一家独大。
为了消灭一两人而进行大动作?杀不杀得死另外说,后面一定要被算账的。
发出讣告的荀氏,他们后续一直在处理中行偃的丧事。
在“新田”这边的人,过去进行吊唁,随后该干嘛就干嘛了。
楼令第一次去算是正式的吊唁,后面再去变成慰问。
那肯定因为楼令是中军将,才有资格进行慰问,级别比中行偃低又经常去只能是在舔了。
楼令前后去了三趟,主要是观察中行吴有没有发疯的迹象。
人在情绪最为激动的时刻,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等人的情绪平缓下来,一定会计较得失,一计较得失顾虑也就多,顾虑一多肯定不敢轻易轻举妄动。
所以了,中行偃刚刚过世的那一段时间,形势最为不可控。
等中行偃过世了十天半个月,没有打起来就是大概率再也打不起来了。
待在“新田”的楼令,他其实没有太多的公务可以处理。
说白了,当前又不是中央集权的状态,各个家族有什么事情能自己搞定不会麻烦庙堂,哪来那么多的公务给楼令处理呢?
只有真正的大事才会汇集到中枢,国战不用多说,其余就是大型天灾,要么是哪两个或多个家族打了起来。
时逢国家正在进行国战,极少不开眼的家族才会在这个时候动刀兵,某地流民作乱的概率更高。
那个“流民”在定义上跟后面的王朝一样,特指没有土地的人。在春秋时代主要是不属于某个贵族治下。
另外,“流民”是“流民”,“野人”是“野人”。
春秋时期对“野人”的定义是,他们属于某贵族的治下,可是不居住在城内。
晋国的流民多不多?只能说远比其他国家要更少。
那是晋国的贵族很珍惜劳动力,哪一个家族发现一支流民,第一个想法会是抓捕起来,不是驱赶走了事。
知道现如今流民最多的国家是哪一个吗?没有错,正是自号“君子之国”的鲁国。
并不是郤氏连续针对鲁国,搞得鲁国民不聊生才出现那么多流离失所的群体,纯粹就是三桓已经得势,他们正在玩了命的搞土地兼并。
三桓搞土地兼并不是这一两年才搞,应该说很久之前就开始在弄,只是近期鲁国连续面临威胁,局势动荡之下让土地兼并的情况加剧。
其他国家搞兼并,大家族能肆意兼并小家族不敢频繁做,做得多了就该惹来更强大的家族进行干涉。一般是朝实力差不多对等的家族发起挑战,更强大的家族没有理由也不好介入。
在鲁国那边,三桓并不是一开始就很强大,他们专门干欺凌弱小的事,渐渐给壮大起来了。
没有出现意外的话,三桓在鲁国变成巨无霸便是当前阶段。
只不过,郤氏与楼氏出兵对鲁国打私战,很难说会将历史进程改变成什么样。
在都城的楼令真的无所事事吗?肯定是不至于的。
没有政务处理,楼令就频繁喊来郤耀进行教导,时不时再入宫与晋君周面谈。
国战不是大败亏输,用不着楼令去进行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