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2章 皆在预料之中
晋君周有野心是好事,只是又不那么好。
所谓不那么好是对卿位家族而言,有野心的君主在完成一个大目标之后,下一步绝对是收拾权臣了。
只不过,楼令已经搞清楚一点,春秋时期的君臣并不那么绝对的对立,起码一方肯让步就不用非得搞得血淋淋不可。
再者说了,不是中央集权的时代,分封才是主流的玩法,达成野心的晋君周也不免需要分封有功之臣。
到时候有矛盾,一定是集中在疆域的划分上面。
所以,楼令需要担心的事情是晋君周在疆域划分搞动作,例如不满足有功之臣的需求,削减他们本来把持在手的封地。也能够是晋君周搅乱局势,将楼氏的封地转给郤氏,诸如此类的操作。
当然了,要是按照姬周开朝之初的玩法,甭管是公室成员,亦或是有功之臣,一个个都别想携土立国,顶多就是带人出去创业。
问题是什么?晋国的卿位家族不可能交出名下的封地,更不会把治下的人口或资源交给君主。
所以吧?到了晋室取代周室的时候,晋国大概率是要缩水的。
那到底是晋室赚了还是亏了呢?要看从哪一方面来看待吧。
获得了名份,只要当时的晋天子不是太拉垮,乃至于很聪明,光是挑拨诸侯就有极大的操作空间。
若是晋天子够狠,吃掉原本属于周室的领土,其实亏也不会亏到哪去。
碰上一个逆天的人来当晋天子?说不定还能玩一下集权呢。
可以肯定的事情就是,届时属于诸夏的生存空间必然要扩大一波。没别的因素,仅仅是那些新的开国之君必然心怀激情壮志,少不得向外进行扩张,周边的异邦可就要倒霉了。
事实就是那样,多数的改朝换代完成之后,诸夏的生存空间就会多多少少得到扩张。纯粹就是一帮开国君臣太能打,有那么点闲不下来,一些骄兵悍将最好的归属也是战死在外战之中。
“大概七八年之内不会完成对周王室的取代,不知道七八年之后老朋友还能够剩下多少。”楼令就怀疑郤至或智罃、士鲂活不到那一会。
三人之中,岁数最小的智罃都七十二岁了。
这就是楼令判断错了。
历史上的智罃很长寿,活到了八十多岁,硬生生熬到智盈行冠礼才过世。
总得来说,晋君周有更多的主观性是一件好事。
在随后的一个多月内,更多的消息被送回都城。
首先,楚国果然出兵,由楚君招亲征,一共出动九万的兵力,先入侵陈国和蔡国,迫使两个国家投降,随后围攻荀氏名下封地“匡”的这座城池。
按照地理位置的话,其实是“曲洧”更适合让楚军作为第一个攻击目标,可是他们偏偏选“匡”了。
可能因为“曲洧”是楼氏的势力范围?所以楚军才选荀氏的“匡”。
什么举丧不伐之类?楚国和秦国都不会跟晋国讲这一套,原因是举行国丧的晋国主动挑起过战事。再来就是荀氏并非公族,中行偃更不是一国之君,达不到让楚国投鼠忌器的高度。
直接攻打楼氏名下的封地,哪怕是其附庸?楚国君臣可没有忘记当今的晋国中军将是楼令啊。
真是那样的开局,即便楼令的反应没有多大,有得是人愿意为了讨好楼氏去拼命,注定会增加楚军进行攻克的难度。
楚国君臣很需要打赢晋军一次,恰逢荀氏无法出征,防守城池的是原郑人。他们就不信了,本来没有多少战斗力的郑人,刚刚变成晋人就可以变得很能打。
结果有些出乎楚国君臣的意料,刚刚成为晋人的守军在战斗技巧上是跟以前一样,可是他们的意志变得更为顽强,打起来表现出不俗的坚韧性。
一支军队只要不是意志太差,遭遇窘境愿意坚持,有了一定的坚韧性,起码很难一触即溃,对付起来就要变得更难了。
真的是郑人摇身一变成为晋人,意志和坚韧度就马上得到提升这么简单吗?怎么可能的事情嘛!
主要是什么?管理他们的荀氏给了赏罚指标,谁敢出工不出力的下场会很凄惨,立功了可以获得相应的赏赐。
赏罚分明的重要性被写在《司马令》这一本着作之中,不算楼氏的话,第一个拿来在家族内部使用的人乃是中行吴。
其他家族怎么不跟上?这个就是明知道做了什么有好处,一些人总是会无动于衷的问题了。
事实上,即便是所有家族都那样,执行起来也会出现因人而异的现象。
“中军将事先做了很妥善的安排。楚军围攻‘匡’八天,暂时未出现先登。”晋君周在朝会上进行夸奖。
没有先登?那就是一个攻上城墙的储君士兵都没有。
楼令当即说道:“乃是将士们用命。”
功劳肯定会到手,何必再去否认其他人的努力呢?
作为计划的部署者,大体上顺利就可以将功劳拿到手,应该做的事情是提高他人的积极性。
小主,
楼令也就继续说道:“君上可以派人往前线,嘉奖有功之人。”
本来是等战役结束才进行嘉奖,问题是遭遇到的情况有些特殊。
刚从郑人转为晋人的群体,他们需要获得更多的鼓励,增加积极性的同时,增添他们的归属感。
“寡人自然会那样做。”晋君周其实心里有点意外,觉得有道理就愿意从善如流。
一名合格或优秀的君主,本来就应该那样。不会降低威望,反而可以吸引来更多的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攻打“匡”的楚军约是四万,其余楚军分散在城池周边的外围。
那也就是说,城池之外一样有楚军在扫荡。
有一个问题,楚军的军事行动有没有将非参战人员视作目标,开始学秦军或晋军肆意妄为?
晋国庙堂收到的信息显示,楚军暂时没有向非参战人员下手。
根据楼令的判断,楚国是想帮郑国收复失地,恢复郑国的疆土,随后拉拢郑国一起对抗晋国,并不是楚军干不出针对非参战人员的事情。
毕竟,晋国都入侵了楚国的本土,占领之后将当地的楚人迁徙走大半。
等于说晋国先不讲武德,根本不会让楚国存在太大的忌惮,干对等报复的行为很恰当。
楚军为什么没有效仿晋国?因为他们正在攻打的地方原来属于郑国,楚国想拉拢郑国就不能那样干。
那么,郑国正在干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