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事情的进展

如果是刚刚嫁到楼氏的那一会,娇姬会因为楼令这般对待智罃而大吵大闹。

可是,娇姬现在有儿有女,直接说就是有了属于自己的家庭,不说会更为倾向于楼氏,起码不会允许娘家来损害楼氏的利益。

“你等一下进宫吗?”楼令不想现在来跟娇姬谈智罃的事情。

娇姬走到楼令的身侧坐下,说道:“邀请了一些人,等一下就走了。”

近一段时间,娇姬比较经常出入宫城。

妇人怎么可以经常入宫呢?其他朝代不行,再清白也会传出流言蜚语,春秋时期确实是可以的。

再者说了,不是只有娇姬经常入宫,去也是跟一些贵妇一块玩耍。

宫城经常会有贵妇去聚会?这个没有错的。

原因是晋君周到现在并没有正妻,公族封君也没有当回事,有意与之联姻或想说姻缘的家族,他们的女主人可不就要支棱起来了嘛。

一开始是一些中小家族的女主人会带上嫡出女入宫玩耍,希望可以创造机会让自己的女儿与晋君周见面,期望两人能够看对眼。

后来?楼氏、荀氏、范氏加入了进去,只是荀氏和范氏比较矜持……或者说迟疑,当然也因为没有年龄适合的贵女,轮到娇姬经常带翎姒入宫,大家也就明白过来了。

更后面,其余家族的女主人不再尝试吸引晋君周的注意力,她们转为一副愿意给楼氏制造机会的模样。

随着中行偃变成中行献子,荀氏彻底退出给晋君周找夫人的游戏,范氏那边没有年龄合适的贵女,基本上晋君周的夫人会是来自哪一个家族,大致上就尘埃落定了。

事情的进展是那样,该清楚的人也都已经明白怎么一回事,只是楼令或晋君周没有明确表态之前,大家只能配合着装糊涂。

如果楼令不是中军将?一定会有家族存在意见,乃至于进行激烈的竞争或反对。

由于有晋景公的例子,在多数人来看楼氏寻求与晋君周的联姻是在自找麻烦,极可能还是一种自取灭亡。

明白怎么一回事的晋君周怎么想的?只能说是让他感到欣喜若狂!

老丈人篡女婿的位?这种事情从上古到至今可还从未发生过,倒是女婿将老丈人一家吃干抹净的例子不少。

在晋君周看来,娶楼令的嫡长女属于是百利而无一害,不止是自己可以获得前所未有的强援,未来的国君也可以得到楼氏的保驾护航,起码公室三代之内不会出现什么大问题了。

以当代人的认知,从可以寻找的例子,晋君周那种判断真的可以说是一点毛病都没有。

所以,怎么不会让晋君周感到欣喜若狂呢?

不同的立场,看到晋君周与楼氏的联姻,肯定是会有不一样的看法了。

最不感到担心的是郤氏,他们的新宗主是楼令的弟子,楼氏宗子的妻子是新宗主的姐姐,楼氏与晋君周关系变得更为紧密,等于郤氏跟晋君周的关系也变得紧密了。

真正感到担心或郁闷的卿位家族应该是荀氏、范氏、邯郸氏,本来楼氏与郤氏的联合就强大到令人难以撼动,再加上获得君权的加持,该怎么来进行斗争啊?

值得范氏庆幸的事情是,他们在郤锜变成郤武子之前就已经尝试调头,成功与楼氏、郤氏缓和了彼此的关系,后面更是让楼氏知晓范氏想组队。

士匄没有提出额外要求,接受了楼令的一系列安排,成为南征军的主力。

所谓投桃报李,楼令在之后怎么都不该明面针对范氏,双方也就有了彼此走得更近的基础了。

至于说荀氏?其实中行献子没有被智罃气得昏厥的话,他自己都想找个时间一死了之,达到人死账消的效果。

能那样玩?有士燮的前例,确实是可以那样玩的。

“没有长辈可以为君上做主,我们什么时候提合适呢?”娇姬问道。

一系列事情做下来,楼氏与晋君周的联姻像是只剩下一张纸没有被捅破,差得就是最后一步了。

楼令想了想,说道:“等南征军团班师。”

其实,也该等东征军团回归。

话说到这里,一些本不该由娇姬的问题被问出来:“东征顺利吗?”

怎么说呢?

东征军团非常顺利挺进到“曲阜”的郊外,之后事情的进展就变得有些魔幻了。

小主,

也就是说,晋国的东征军一路上没有遭遇到丝毫有效抵抗,哪怕是有鲁国贵族出现,他们没有跟晋军高层讲战事,聊的事情是晋国要铸鼎的事。

那些出现在晋军高层面前的鲁国贵族,他们极力反对晋国在鼎上铭刻立法的文字,认定是一种背祖忘宗的行为。

什么背祖忘宗?

类似的事情,曾经有一位周天子就那样骂过晋国之君。

现在嘛?鲁国贵族指责晋国背祖忘宗,特指竟然要破坏“礼治”的这一项秩序。

宗周进行的是“礼治”的玩法,依靠礼乐来制定规则,执行了四五百年之久了。

只要“礼治”的规则仍在运行,无论周王室的实力再怎么弱,起码仍然可以当明面上的天下共主。

一旦“礼治”不复存在,不就是完全的礼崩乐坏吗?到了这一个阶段,本就让统治变得名存实亡的周王室,大概率是要很快走进坟墓了。

真的到了那一步,以为受到伤害的只有周王室?怎么可能的嘛。

旧有秩序不复存在,首当其冲的一定是周王室,第二个陷入绝境的国家则会是鲁国。

为什么啊?因为宗周制定秩序的时候,鲁国跟齐国是很重要的一环。

鲁国不如齐国,旧有秩序崩塌,属于鲁国的很多特权就将消失不见。

届时,失去特权保护的鲁国,他们没有自保的实力,不是被齐国所灭亡,也会被晋国所吞并,可轮不到一直自号蛮夷的楚国来终结鲁国的国祚了。

发现事态严重性的鲁国,一国之君没有拿出什么好办法,治下的贵族可不管那么多了。

一直在东进的晋国东征军团,他们一路上遭遇到太多来讲道理的鲁国贵族,换作是其他人实际指挥很可能被搞得抓瞎,谁让东征主帅是郤杨,真正做主的人是郤至呢?

郤至前面还愿意接待半路拦截的鲁国贵族,一次、两次、三次遭遇到相同的事情,后面很直接让想靠过来的鲁国贵族滚蛋了。

让滚不滚?郤至可没有忘记是来报仇,干得出扣留鲁国贵族的事情,抓了那么几批之后,直接让鲁国贵族变得识相。

就事而论,在识相这一方面,无论是学习周公旦儒学的儒生,亦或是后面的各种儒生,他们通常是会比较识时务,算是一种一脉相承了。

当然,上面说得是平均率,并非是指所有人。一个群体中,总是要有那么几个硬骨头,要不然这个群体也传承不下去。

只不过,当代的鲁国贵族极其缺乏硬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