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章 信息透明
中行献子的丧礼流程还缺了什么?其实就是一应的陪葬之物,以及一众卿大夫到现场进行见证。
在春秋时期,或者说往后的很多朝代,什么样的人下葬,对陪葬品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
晋国卿大夫也是随着时间的不同出现改变,比如开始之初不能陪葬战车,现在已经变得可以了;然后,何等款式的甲胄、兵器等等,慢慢在变得越来越奢华。
中行献子陪葬的驷驹战车,其实就是他本人一直在使用的那一乘,只是进行了必要的维护。
甲胄或是兵器也是中行献子生前所用,他在被整理遗容期间穿上,陵墓在后面没有被挖掘出来就是一直陪伴着了。
其余的陪葬物很多很杂,能够确认的事情就是不用活人殉葬。
晋国不用活人殉葬不好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也说不准是出于什么原因,只不过并未明文禁止。
在当前的大环境中,多数国家还保持着用活人殉葬的习俗,尤其是鲁国使用活人殉葬的风气最为严重。要是鲁国某贵族死了,起码要有数十上百人被驱赶进陵墓陪葬。夸张一点的人物死掉,动用上千人陪葬的例子也有过。
因为多数国家还保持着用活人殉葬的习俗,社会舆论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
那个就好比如什么?姬周传檄讨伐帝辛中就明确指出,认为帝辛在进行举行祭祀的时候不够恭敬,竟然没有宰杀大批人作为奉献的血食。
祭祀的时候竟然要杀人?这个是没有错的。
现代考古获得有限的文献,证实了越上古就是越加野蛮,显示出了什么叫蛮荒纪元。
步入姬周的时代,其实在殉葬和祭祀方面已经收敛了很多,尤其是晋国带头断了活人殉葬的风俗,许多国家虽然没有完全断绝活人殉葬的风气,但是他们起码收敛了许多。
算时间的话,中行献子已经过世了五六个月,亲属之前再伤心也该淡了。
其他人?好多人已经忘记了中行献子的长相,无论是怨恨或是怀念,情感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
“那是陶俑?”楼令记得之前晋国并没有烧人形陶俑陪葬的事。
“是啊,陶俑。”智罃近期苍老了更多,语气干涩地说道:“宗主命人烧制了两百多陶俑用于陪葬。”
人形陶俑并不大,最大也就是三十来厘米,最小也就七八厘米,看着做工却是相当不错。
除了人形的陶俑之外,其实还有各种动物的造型,一样被用于陪葬。
楼令模糊记得一些事情,好像谁说过使用陶俑是始皇帝开了先河?
当然不是那么一回事!
其实,到战国阶段使用陶俑陪葬的贵族一大把,只是他们所烧制的陶俑并非跟真人形成一比一的比例,数量方面也不太多。
现代的信息太多,怎么去分辨到底对不对完全依靠接收者的智商自行判断,不明所以很容易被误导。
智罃的状态怎么会如此差劲?他在郤至回国之后多次拜访,提议继续一同讨伐三戎,遭到了郤至的明确拒绝。
事实上,郤至的话还讲得不怎么好听,诸如单独以智罃所能动用的资本,压根没有资格参与到三戎的讨伐之中。
什么情况呢?
说白了就是智罃确认能够动用的部队,不会超过两个“旅”这个数量,郤至一旦用兵就是至少一个“师”以上。
然后,郤至跟智罃的私交其实挺一般,以前是为了恶心中行献子才愿意带着智罃一块玩。
没有了主观的需要,郤至听到智罃仅是能够动用两个“旅”的兵器参与,仅是依靠郤氏的实力完全足以单独讨伐三戎,凭什么要让智罃跟着占便宜啊?
遭到拒绝之后的智罃找过娇姬提出借兵的请求,娇姬答复可以将自己的私兵,也就是借作为兄长的智罃一个“旅”的兵力,明确表示楼氏不会借兵。
娇姬有自己的食邑,肯定也有听命于她的私军啊。
为什么楼氏不借兵给智罃呢?娇姬让智罃回家自己好好想一想。
带着极大希望前去借兵的智罃,他在得知娇姬只会借出自己的私兵,楼氏一兵一卒都不愿意借出,讲实话是郁闷加生气。
等冷静下来之后,智罃不得不承认自己犯了傻。
智氏要寻找出路,导致智罃不能消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