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长孙无忌:凌烟阁臣,二十四首

在贞观之治时期,长孙无忌深度参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人才选拔方面,他秉持公正、公平的原则,积极推荐有才能的人入朝为官,为唐朝的政治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他注重官员的品德和能力,主张选拔那些德才兼备的人才,通过完善科举制度和举荐制度,为唐朝选拔了一大批优秀的官员,为贞观之治的政治清明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在官员管理方面,他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考核制度和奖惩措施,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官员们能够尽职尽责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此外,他还进谏阻止唐太宗实行功臣世袭刺史的措施,他深知这一措施可能会导致权力的过度集中和滥用,从而引发地方割据的隐患,他的进谏成功避免了这一潜在危机,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小主,

(三)军事功绩

除了在政治领域的卓越表现,长孙无忌在军事方面同样有着出色的成就。贞观年间,唐朝多次对外征战,以拓展疆域、维护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贞观十九年,他随唐太宗征讨高丽,在这场战役中,他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作为奇兵,巧妙地冲击高丽军队的后尾。他身先士卒,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在战斗中,他还果断下令拆毁桥梁断绝归路,背水一战的决心使得士兵们爆发出更强大的战斗力,最终成功击败高丽军队,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卓越的战略眼光。他的军事功绩不仅为唐朝拓展了疆域,还提升了唐朝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使周边国家对唐朝敬畏有加。

(四)法制贡献

长孙无忌对唐朝的法制建设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主持修定了《贞观律》《唐律疏议》,对唐朝的法律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完善。在修律过程中,他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参考前代法律的优点,结合唐朝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一套严谨、科学、合理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不仅对各种犯罪行为进行了详细的界定和规范,还对法律条文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说明,使其更加通俗易懂,便于执行。这部法典成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法典,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为唐朝的社会秩序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也为后世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四、辅佐高宗与命运转折

(一)受托辅政

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李世民病逝,临终前,他将太子李治托付给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命他们尽心辅佐新君。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对长孙无忌极为敬重,封他为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兼任扬州都督。作为唐高宗的元舅,长孙无忌肩负着辅政的重任,他也一心想要延续贞观时期的辉煌,尽心尽力地辅佐唐高宗治理国家。在他的努力下,唐朝初期的政治局势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各项政策得以顺利推行,国家继续沿着繁荣发展的道路前进。

(二)房遗爱谋反案

永徽四年,发生了一起震惊朝野的房遗爱谋反案。房遗爱是唐太宗的驸马,他与妻子高阳公主密谋造反,企图推翻唐高宗的统治。长孙无忌负责主审此案,在审理过程中,他借机诛杀了吴王李恪等异己势力。吴王李恪才华出众,在朝中颇有威望,一直被长孙无忌视为潜在的威胁。通过此案,长孙无忌成功地巩固了自身的权力地位,但他的这一做法也引发了诸多争议。许多人认为他有公报私仇之嫌,为了一己之私而滥用权力,损害了朝廷的公正和公信力,这一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为他日后的命运埋下了隐患。

(三)废王立武之争

永徽六年,唐高宗李治欲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这一决定引发了朝廷上下的激烈争议。长孙无忌坚决反对这一做法,他认为王皇后出身名门,并无重大过错,废后之举不符合礼法。同时,他也深知武则天的野心和能力,担心她一旦成为皇后,将会对朝廷的政治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威胁到唐朝的统治。然而,他的反对并没有阻止唐高宗的决心,武则天与许敬宗等人开始联合起来,对长孙无忌进行政治打压。这场废王立武之争,成为了长孙无忌命运转折的关键事件,他与武则天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从此陷入了政治困境。

五、晚年蒙冤与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