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房玄龄:房谋杜断,贞观功臣
一、少年才俊,初露锋芒(579 - 617年)
南北朝末期到隋朝初期,华夏大地深陷于连绵不绝的动荡泥沼。政权更迭的频率令人目不暇接,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战争的阴霾笼罩着每一寸土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一天都被生存的重压与对未来的恐惧填满。就在这样一个充满绝望与挣扎的时代,579年,房玄龄于齐州临淄的一个官宦世家呱呱坠地,为这个混沌黑暗的世界带来了一丝微弱却充满希望的曙光。
房家数代人在官场中任职,家族的府邸中弥漫着浓厚而醇厚的文化气息。自房玄龄幼年时起,长辈们便言传身教,家中琳琅满目的藏书更是成为了他最好的启蒙读物。还在牙牙学语之时,房玄龄就对那些排列整齐的文字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兴趣,常常指着书本咿咿呀呀,仿佛在与千年前的智者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稍大一些,他更是整日与经史子集形影不离,沉浸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无法自拔。同龄的孩子在外面嬉笑玩闹,他却能在书房中一坐就是一整天,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动。他的记忆力惊人,读过的文章几乎过目不忘,不仅能够熟练地背诵,还能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时常提出一些连学识渊博的老师都惊叹不已的独到见解。
有一回,先生在课堂上讲解《论语》,当讲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时,房玄龄突然举手发问:“先生,若当今天下为政者皆不以德,百姓当如何?国家又将走向何方?”这一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层层涟漪。先生一时愣住,他没想到一个年幼的孩子能思考如此深远而沉重的问题。随后,先生欣慰地笑道:“玄龄小小年纪,竟能有这般深刻的思考,日后必成大器。”从那时起,房玄龄善于思考、志向远大的名声便在当地渐渐传开。
隋朝时期,凭借自身出众的才学与家族的深厚背景,房玄龄踏入了官场,担任一个不起眼的小吏。然而,这个看似平凡的职位,却成为了他观察天下局势的一扇重要窗口。朝堂之上,官员们阿谀奉承、拉帮结派,为了个人的权势与财富不择手段,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民间,百姓们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和无休止的劳役,生活苦不堪言,饿殍遍野,民不聊生。有一次,房玄龄外出公干,亲眼目睹了百姓们在酷吏逼迫下缴纳赋税的悲惨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因为交不出赋税,被官吏当众殴打,老人痛苦地蜷缩在地,发出凄惨的呻吟,一旁的孩童吓得惊恐大哭。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房玄龄的心,回到家中,他久久无法入眠,心中满是对隋朝统治的忧虑与愤慨。
他敏锐地意识到,隋朝的统治已经病入膏肓,摇摇欲坠,一场巨大的变革即将来临。尽管自己官职卑微,力量渺小,但房玄龄并没有因此而消沉气馁。相反,他利用一切闲暇时间,如饥似渴地钻研历代兴衰之道,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他仔细研读《史记》《汉书》等经典史籍,从古人的治国理政经验中汲取智慧;他认真分析当下的局势,亲手绘制各地的山川地理图,为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充分准备。同时,他密切关注天下局势的每一丝细微变化,如同一位潜伏在黑暗中的猎手,默默等待着那个能让他一展宏图、拯救苍生的时机。就像一把藏在鞘中的宝剑,虽然暂时被掩盖了光芒,但在漫长的磨砺中,它时刻准备着出鞘的那一刻,以划破黑暗,带来光明。
二、追随明主,奠定基业(617 - 626年)
公元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反隋,这一消息如同一束耀眼的曙光,瞬间照亮了房玄龄心中那片充满希望的天空。他敏锐地察觉到,改变天下命运的关键时刻终于来临。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收拾行囊,日夜兼程,奔赴渭北,投奔了李世民的阵营。两人初次见面,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油然而生。李世民被房玄龄的渊博学识、不凡谈吐和深邃见解所深深折服,而房玄龄则在李世民身上看到了济世安民的雄才大略、王者风范以及一颗炽热的为民之心,当即决定全心全意地辅佐李世民,开启了他们携手共创大业的传奇征程。
在李世民南征北战、统一中原的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房玄龄始终如一地陪伴在李世民身边,成为了他最为得力、最为倚重的智囊。每次重大战役前夕,房玄龄都会不辞辛劳,亲自深入前线,进行细致入微的实地勘察。他仔细观察地形地貌,详细了解敌军的兵力部署、粮草储备、行军路线等关键信息,常常废寝忘食,全身心地投入到战前的准备工作中。
在攻打洛阳王世充的战役中,房玄龄经过连续多日的艰苦侦察和深入分析,发现王世充虽然据守着坚固的城池,但城内粮草补给困难,士兵们军心不稳,士气低落。基于这些准确的情报,他向李世民提出了一个极具针对性的战略建议: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切断王世充与外部的一切联系,让其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同时,分兵多路,对王世充的周边据点进行逐一清除,进一步削弱其势力范围。李世民采纳了他的建议,经过长达数月的围困,王世充的军队终于弹尽粮绝,士气崩溃,最终不得不出城投降。这场战役的胜利,为唐朝统一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房玄龄的谋略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