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论钦陵

此次出使,并非是苏令瑜一个人的事。在她自请出使吐蕃之前,武曌已经安排了另外一个人来影响吐蕃的政局,也就是近几年被提拔为宰相的将军郭元振,武曌提拔他的初衷,就是抵御外敌,所以他不常住洛阳,论年龄,资历,也都比苏令瑜丰厚得多,已是个吐蕃熟知的人物了。

跟朝野揣测的不同,虽然如今大周面临吐蕃和突厥的侵略,并没有展现出明显的优势,但她从来没想过要用和亲这种粉饰太平的手段来换取脆弱的同盟。无论是作为一个君主还是作为一个女人,她都不屑于使用这种低贱的手段。

她同意苏令瑜出使的请求时,跟苏令瑜说过这么一段话:

“番邦小民,山贫水恶,是以掠夺为生,本是值得同情,但犯我朝边界,则不可有分毫谅解退让,务必赶尽杀绝,收其国土臣民为我有,治地理民方为后说。”

意思就是,吐蕃也好突厥也罢,本身是因为自己国家所在的地方物产贫瘠,无法用自给自足的方式过上优渥的生活,所以才要不断侵略大周,值得同情,但他们侵略的行为不能原谅。

但这件事并不是完全不能解决,只要把他们打下来,让他们的土地变成大周的土地,他们的臣民变成大周的臣民,那么大周不就有理由有立场去帮助他们解决生存的问题了么?

在离开洛阳时,狄仁杰来见了苏令瑜一面,他尚且不清楚武曌的打算,又并不能见到郭元振,于是把一番话说给了苏令瑜听。究其意思,无非是让苏令瑜这次出使要吃死三个原则:不割地、不赔款、不纳贡。

狄老宰相的拳拳之心,苏令瑜是知道的,不过他这番话实在是白说了。苏令瑜也好,郭元振也罢,大周出使的目的从来不是讲和。

苏令瑜没有见到郭元振,她的来意已由武曌示令、控鹤监发出,几经辗转交到郭元振的手中。她要跟郭将军打个配合战。

吐蕃如今的赞普,是赤都松赞,苏令瑜这样的使臣入都,理应先见赞普。但她是一步没停,直接去了军队的驻地,见论钦陵。

这决定,且不说赤都松赞是否高兴,光是论钦陵就不见得欢迎她。一个外国使臣,入关后不入皇宫不见皇帝,反而朝着军队的驻地来,不是细作是什么?论钦陵手握军政大权,一力主战,可不会给大周的使臣好脸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