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在中科院那宽敞明亮、满是学术氛围的会议室里,一场备受瞩目的学术交流活动正准备开场。中科院院士张启站在讲台上,面前摆放着他精心准备的关于前沿研究成果的资料,台下一众科研人员满怀期待的望着他。
就在张启清了清嗓子,准备开口讲述科学探索最新的进展时,一阵突兀的手机提示音打破了平静。张启微微的皱起眉头,下意识地想忽略这干扰,继续讲座。可那提示音仿佛故意作对,持续不断。
他无奈之下,停下动作,掏出手机查看,一条推送消息赫然入目:“化学家潘宗光:用科学证明净土并非迷信”。
张启的目光瞬间被吸引,“净土”,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宗教概念,与他一直钻研的科学理性世界大相径庭,却莫名激起了他内心深处强烈的好奇与反驳的冲动。此时,他也注意到坐在前排的物理学泰斗杨振宁教授也正看着手机,脸上露出思索的神情。
讲座结束后,科研人员们陆续散去,张启却径直走向杨振宁。“杨老,您也看到那条关于潘宗光用科学证明净土的消息了吧?我觉得这里面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
杨振宁推了推老花眼镜,微笑着点头:“确实,这事儿有意思,要不咱们找个安静的地方聊聊?”
两人来到杨振宁的办公室,刚一坐下,张启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杨老,潘宗光说从量子力学角度,人类意识能影响宇宙,阿弥陀佛靠强大意识和愿力就能从零创建净土,这在我看来实在难以认同。”
杨振宁靠在椅背上,双手交叉,表情严肃起来:“这观点的漏洞太明显了。量子力学里意识对微观世界的影响,只是在特定实验条件下,像双缝干涉实验,观测行为改变粒子状态,可这仅仅局限于微观层面。从微观过渡到宏观,不是简单的放大。要创造一个宇宙空间,根据质能守恒定律,得有巨大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目前我们探测到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能证明宇宙早期的能量分布,一切都是遵循自然规律演变,没有迹象表明意识愿力能打破这些规律去凭空创造。而且,量子力学中的‘量子纠缠’现象,虽然神奇,但它的作用也是基于微观粒子之间的特定联系,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应用到宏观的意识创造世界上。”
张启接着说:“还有他提到净土能容纳无穷众生,用多维空间理论来解释。虽说弦理论推测宇宙可能存在九维空间,可这些维度都蜷缩在极小尺度,以咱们现有的技术,根本没办法探测和证实。仅仅依据这样一个未被证实的理论,就笃定净土能利用多维空间容纳众生,这科学依据太薄弱了。”
杨振宁轻轻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几分无奈:“科学讲究实证,多维空间现在还只是数学模型里的假设。就像当初狄拉克预言反物质,也是在后续实验探测到正电子后才被证实。在没有确凿证据前,不能把多维空间理论直接套用到净土容纳众生上。而且从空间拓扑学角度,多维空间即便存在,其空间特性也和我们日常认知不同,能否实现所谓的容纳众生,还得打个大大的问号。假如真有九维空间,那些蜷缩的维度如何展开,又怎样和我们所处的宏观三维世界交互,从而实现容纳众生的功能,这都需要严谨的科学论证,而不是简单地拿来就用。”
这时,张启想起潘宗光另一个观点,说道:“杨老,他还说单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往生,把这类比成电视机接收信号,只要频率接轨就能感应。这简直太荒谬了。声音只是机械波,靠空气等介质传播,是物质分子的振动产生的。和往生这种超自然概念联系在一起,完全不符合科学原理。”
杨振宁点了点头,补充道:“从物理学角度,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并且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会不断衰减。而通信里信号的传递接收,是基于电子设备对电磁信号的处理,有着清晰的物理机制和技术手段。把念诵佛号类比成信号接收,却无法解释声音如何转化为特殊信号,又怎样与净土建立联系,背后没有任何科学原理支撑,只是一种主观臆想。而且,我们目前探测宇宙中各种信号,包括射电信号、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信号等,都没有发现与所谓‘净土信号’相关的迹象。”
张启又提出:“他还借助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虫洞’和量子纠缠来解释往生净土能跨越遥远距离,这也很难站住脚。”
杨振宁坐直了身子,认真的说道:“爱因斯坦提出的‘虫洞’,目前只是理论上的概念,它的存在需要巨大的能量,甚至是负能量,而我们现在根本无法获得如此特殊的能量来验证‘虫洞’是否真实存在。量子纠缠虽然能实现超距的信息传递,但这种传递只是在微观粒子层面,和宏观物体的空间穿越完全是两码事。意识也不能简单等同于微观粒子,更不能凭借量子纠缠实现往生这样宏观的空间跨越。从生物学和神经科学角度看,意识是大脑神经元活动的产物,没有证据表明意识能脱离大脑,以一种特殊方式利用量子纠缠来完成超时空的往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愈发深入。
张启感慨道:“科学是基于实证研究、逻辑推理和可重复性验证的知识体系,不能被随意用来解释超自然现象。宗教信仰更多是精神层面的寄托,和科学认知的客观世界本质不同,我们得守住科学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