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形势

宁远城南门迎恩门外,五百余乐亭营战兵席地而坐,阵前守备官韩林、千总高勇、把总杨善等人端坐在李柱从驿所借调过来的马上,听着情报司副司长兼北司主事李继元留下来的人禀告城内的情形。

要说李继元确实要比失踪的前任潘野心思缜密许多,在乱兵围堵巡抚衙门之际,就赶忙派人出了当时还未紧闭的城门,等待韩林等人的到来。

“你是说,城中实际的乱兵只有两千五六左右?”

高勇按着刀抬头看了一眼远处的宁远城,开口问道。

“是。”

情报司的探子微欠了欠身:“禀千总大人,乱兵头目于多出自于广武营,其人歃血为盟,将广武营参将彭簮古羁押在营内,又鼓动广武营大部、车左营一部,车右营少部,其他营的一些散兵也加入其中,唯有中军的一营、三营未动,中军副将何可刚、祖大寿、都司祖大乐,吴襄、何太善等人约束卒伍,未许一兵出营。”

“既然已经约束卒伍,为何不去相救?”

“这……属下也不知。”

“还能因为什么。”

韩林叹了口气:“老毛病犯了,中军二营,都是袁都督的旧部亲信,当日袁都督任抚台时,这些人吃香的喝辣的,如今新巡抚上任,四个月都吃不到粮饷,他们虽然不乱,但亦做壁上观,能要到粮饷,他们自然有分,要不到粮饷,没有跟着倡乱,等袁都督到时还能在其面前邀好。”

“左良玉为何没约束住卒伍,让车右营去了人?”

“乱起时左良玉未在营中,等归了营以后,已经有一少部分人受到鼓动出营了。”

杨善脸上露出一丝喜色,对着一直沉默不语的韩林道:“大人,既然只有两千左右的乱兵,咱们还有赵镇的手谕,只要将何副将、祖参将召集到一起,这乱不就自然平了麽?”

随着调令一同前来的,还有山海关总兵赵率教的手谕,在得知韩林将要去宁远护卫巡抚衙门以后,赵率教赶忙写了一封手谕叫宁远的何可刚、祖大寿等人给与韩林便宜与协助。

韩林对比了两封调令和赵率教的手谕以后,韩林差点感动地哭了出来,还是赵率教拿自己当自家人看待。

当然还有他曾经的老上司马爌,不过马爌因功升了副总兵,被调到徐州去了,两个人只有一些书信往来,帮不上什么大忙。

“我以守备之职根本调遣不动这些副将、参将、都司什么的,赵镇也明白,因此只是请这些人提供一些援助,行一些便宜。”

韩林想来想去,发现好像仍只能靠着自己这五百人。

不过好在,真正哗变的卒伍不过两千多人,而且情报司探子也说,这些人确实只是为了讨饷,还没有劫掠坊间,那事情还有缓和回旋的余地。

韩林又向宁远城头观望。

宁远城有内城和外城之分,内城始建于宣德年间,以青砖打造,天启年间袁崇焕、祖大寿又督建了外城,夯土而成,墙高与内城一致,都是三丈左右,城四角设层楼和西洋式的铳台,十一门红夷大炮架设其上,城外有深一丈、阔两丈的护城河。

光天化日之下,他们这五百人在城外不足两里的地方聚集,早就被城头给看到了,因此城头上人影攒动,隐约间还看到有人对着他们指指点点。

看着敌台上红夷大炮隐隐约约的影子,韩林沉默了半晌,转过头对高勇说道:“找个马术好的,去城下打探一番。”

“大人,便由属下去罢。”

第一司的司总陶国振走了出来。

韩林十分欣赏地看了看陶国振,笑道:“国振要小心些,如果对方有了敌意,那便赶紧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