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张家口市,在民国甚至追溯到明朝中晚期。都叫察哈尔或叫张垣。
张家口人普遍喜欢把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称作为张垣大地。
张家口是北京往西北方向出了居庸关的第一个府县。北京人都爱把张家口叫做北京的后花园。
张家口一府十三县,人口约400余万。是西北五省通往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的必经之路。
八卦掌高手杨段锦和北师大女学生刘春丽。是民国十六年来张家口落户的。
当初他们被民国政府追捕,并不是有目的的来张家口避难。
他们一路北上,逃到张家口市。刘春丽水土不服,急火攻心,病倒在了张家口路边的一间客栈。
杨段锦是八卦掌的高手。是习武的人,对病理懂得也很多。
他给刘春丽把了一下脉。知道刘春丽身体孱弱,已经适应不了长途跋涉的艰辛。
并便决定隐姓埋名留在张家口。杨段锦和刘春丽都是南方人,在张家口举目无亲,他们不可能常年居住在客栈里。
情节之下,杨段锦突然想起。他在北京振远镖局当镖师时。有个师弟就是张家口市的人。有一次这个师弟去山东济南送镖。因为贪酒,把镖给丢了,害得振远镖局老板赔了很大一笔钱,最后师弟被镖局除了名。
杨段锦决定投奔他的师弟。
刘春丽的病情稍好后。杨段锦去路边的大车店雇了一辆带轿子的马车。拉着刘春丽一路辗转来到了师弟的家。
位于万全到尚义郭花线上一个叫杏元沟的小山村。
杏元沟的村庄不是很大。是个只有五十多户的小山庄。
扬段景来到杏元沟,没费多大的劲,就找到了师弟的家。
师弟不在家。师弟的媳妇把杨段景和刘春丽安顿的住了下来。
谁都不会想到,他们在杏元沟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杏元沟是郭花线上一个很普通的小山村。风景旖旎秀美。
杏元沟说是沟,其实村子和沟一点儿都不沾边。
全村五十多户人家,都散落在一个长满杏树的半山坡上。
每年四五月份。正是杏花盛开的时候,漫山遍野粉白色的杏花争奇斗艳,香味浓郁。让人仿佛置身于童话的世界。
七八月份。是树上杏成熟的时候。
西北风一吹,青绿色的杏,变红变黄,沉甸甸的压满了枝头。
熟透了的杏的香甜,弥散着整个山坡。方圆十几公里的山坡上,基本上都是山野杏。
也有少数的二级杏和三级杏。圈在农户院中的杏树,基本上都是二级杏。
山野杏一般是进不了农家院落的。少数农户的院中还有一级杏。
成熟了的一级杏,大如鹅蛋。吃在嘴里绵软香甜。三四颗一级杏就能顶一顿饭。
谁家的院子里有棵一级杏树,那是件很让人羡慕的事。常被主人看作是镇宅之宝。
杏元沟的杏树多,杏多。不仅人在吃。猪也在吃!
谁家院子里的猪圈旁都有几棵二级杏树。
杏子成熟的时候,西北风一吹,纷纷的掉进了猪圈。猪圈里的猪看见从天而降的杏,也不知天上掉下来是什么好东西,“嘎巴,嘎巴”的吃了起来。
据说杏元沟的猪,七八月份猪肉最鲜美,肉质最好。是因为杏元沟的猪吃杏的缘故。
杏元沟的杏多的吃不完,孩子妇女就把散落在山坡上的山野杏拾了起来,取出杏核。
杏核可以拿到公社的土产门市部换钱。取出杏核的杏肉。
一筐筐的铺在野外,经太阳暴晒后,就成了杏干。晒干后的杏干能保存很长的时间。
有条件的农户在暴晒杏干之前,再撒下些白糖。这样晒成的杏干,酸甜可口。成了杏元沟农民家中的奢侈品。招待亲戚朋友的必备物品。
杏元沟村子不大。民风淳朴,善良好客。
村子里的人都姓那。据说是满族的一位王爷,得罪了皇帝,全家迁居在此。经过几十年的繁衍,形成了现在的杏元沟!
全村就杨段景一家是外姓人。
但村里的人对杨段景一家很友好,从不欺负外来人口。
再有两天就过年了,杨段景和老伴儿刘春丽什么都没准备,家也没打扫。过年的物品一样都没买。
他们是1928年来的杏元沟。算起来,他们一家在杏元沟已经生活了四十多年,无论是语言,还是生活习惯,已经和当地人没有两样?
每年的腊月一进,杏元沟的农民就开始准备过年了。
推碾子,碾黄米,有条件的大户人家要杀猪杀鸡,把猪肉冻起来留着过春节那几天吃。
小户人家也要去集市上割几斤肉,买条鱼,再打上几斤散装酒。
快要过节的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打扫卫生,扫院子、扫房子,贴窗户纸,贴春联,搭旺火架。